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2.
去年《新闻战线》第七期上,登了一篇短文,讲的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好从校对做起,并认为可以把这做为一条制度坚持下来。文章引用了作家秦牧的《总编辑起于校对》这样一句话作题目,提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条,一是有利于学习编辑知识,二是有利于养成严细作风,三是有助于较快熟悉办报的全过程。我是很赞成这个意见的。但是据我所知,一些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到报社后多数都愿意去当记者,主动提出愿意做编辑的可说是寥寥无几。这当然是新闻教育中一个值  相似文献   

3.
笔者磨出的拙稿,少有不经过编辑老师斧削能见诸报端的。实事求是地讲,大多数编辑认真严谨,功底深厚,往往妙笔生花,为拙作大增色彩。  相似文献   

4.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5.
这是罗竹风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六日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杂文,文章讲了一点编辑工作的苦衷,批评了那些不尊重编辑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现象,提出编辑工作者也是一种专门家——杂家,无论如何是缺少不得的。谁知这样便触犯了支持张春桥的那位老爷,他示意当时窃据上海市委常委的张春桥,要文痞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反击”。这班老爷的倒行逆施,激起上海和全国新闻出版界的极大愤慨,读者纷纷来稿来信对姚文元进行驳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杂家事件”。张春桥们恼羞成怒,一九六三年在上海市委召开的一次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张春桥亲自出马,叫嚣“杂家事件”是“思想战线的一次资本主义复辟”、“出版社刮起了一股资本主义自由化的风”,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矛头直接指向党”。很快,罗竹风同志被撤掉了上海市出版局的领导职务,凡是写过文章提过意见驳斥过姚文元的,也都被迫一一作了检讨。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家事件”这场“文字狱”更是愈演愈烈,因此而被株连问罪惨遭迫害的同志达数十人之多,成为出版界人所共知的一大冤案! 十七个年头过去了,张春桥、姚文元一伙倒台了,我们再来细读“杂家”这篇杂文,更加觉得文章写的好,写的真切有理,给人以启发,也更加激起我们对“四人帮”的仇恨!  相似文献   

6.
“旧社会有一个说法,叫‘记者少爷、编辑老爷’这话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记者要能跑、多跑,与各色各样的人接触,到处采访,钻头觅缝,甚至吃不好,睡不香。年纪大的人跑不动了,确实会吃不消。而编辑工作则相对比较安定……”在李普同志的家里,他正在辅导研究生。对于这位原新华社副社长、现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的  相似文献   

7.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8.
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叶至善同志,与世长辞了。我内心十分悲痛!唉,又少了一位老开明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事!  相似文献   

9.
常常收到观众朋友的来信和打来的电话,对一些电视节目或有关电视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或表扬或批评或建议。也常常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章,对电视进行诸多评议,或贬或褒或抑或扬。我从事电视工作多年,深知电视已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但是,实践也告诉我,一  相似文献   

10.
当编辑,首先碰到的一件事情便是处理来稿。可惜,有的青年编辑认为:我们刚走上编辑岗位,水平亟待提高,但成天埋在水平不高的来稿堆中,只能使我们的鉴赏水平和判断能力越来越低。半路改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觉得:我原来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对路,已经耗费了许多时间,现在还让我阅读这些琐碎的来稿,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因此,他们便把一般来稿当做工作中的一种负担和累赘,处理时常常不耐烦,甚至感到腻味。其实,他们并不理解来稿的重要。如果  相似文献   

11.
五月下旬,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汉语大词典》主编罗竹风同志到安徽参加《汉语大词典》的审稿工作期间,应安徽省出版事业管理局的邀请,给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作了关于出版工作和编辑修养问题的讲话。讲话一开始,罗竹风同志谈到自己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已有二十余年,对这一行深有感情,也深知其中甘苦。他说:对编辑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这是指编辑应当具有广博的见闻和知识。这种要求是由编辑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由于组稿和来稿的内容广泛,编辑必须不断组织、出版新的书刊去满足广大读者多种多样的求知欲望,以适应并跟上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求编辑的知识要杂一些。而  相似文献   

13.
这一代青年记者将目睹、参与、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是跨世纪的一代,任重道远。在青年记者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指点,需要鼓起信心和热情,需要砥砺,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于9月2日至14日举办的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新华社社长穆青(9月14日)、副社长郭超人(9月2日、5日、14日)数次参加了青年记者们的讨论,有感而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作了语重心长、意味深远的即席发言。为师、为长,亦作为老记者,他们的经验与见解,对于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乃至更多的人们,都很有教益,特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写了一篇悼念袁小眉的小,郑津舟同时写了《哭小眉》诗四首。不意隔了四年,现在又要哭别津舟了。  相似文献   

16.
在粉碎“四人帮”之前的那几年里,如果你曾经有机会到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料室,那么,你一定不会忘记,在那间阴暗而又充满着霉腐气味的小屋里,靠窗的方桌前,总是坐着一个大块头的男人。他那一双坚实有力的大手,从早到晚地翻弄着一摞摞的报纸,一刻不停地剪了又贴,贴了又剪……。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已经五十岁了,看上去,却象一个四十刚出头的中年壮汉。他身高一米九○,象一个标准的篮球运动员。他那倔犟的头颅,恰与魁梧的身躯相称。在他黝黑的脸膛上,通常总是带有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神情;高直的鼻梁下有一张  相似文献   

17.
从来稿、组稿、看稿、修改、定稿、校读到出刊或出书,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编辑人员在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稿问世后,编辑人员可以稍稍喘一口气了。但是,编辑工作本身还没有完结。一方面,编辑人员要为组织新的文稿或书稿继续工作;另一方面,就刚刚发表的文章或书稿来说,还有许多扫尾工作需要抓紧做好。这类善后的扫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有丝毫疏忽的。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主要是做组织和文字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勤奋到老。不仅要手勤,腿勤,还要脑勤。要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而学习、思考和总结的一种特殊方式就是勤于写作。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头发花白、满面皱纹的老编辑,伏在案前,成天地写,成月地  相似文献   

19.
除一些无须修改的稿件外,其他所有稿件在决定选用后,编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作者谈意见,如何对文稿进行修改的问题。在对待原稿修改的问题上,现在的年轻编辑中,主要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  相似文献   

20.
在这里,我不想从定稿、加工的本质意义或加工稿件的内容方面去说,只想讲讲年轻编辑在定稿、加工中常犯的一个毛病:表面上看,是将定稿、加工错当作了校对去处理。我认为,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即上述现象是不了解编辑加工中的两个原则:一个是实用性的原则,一个是美观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