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才四议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确实,有了伯乐,不愁找不到千里马。这一来,找千里马又转化为找伯乐的问题。伯乐也是一种人才,是识别人才的人才。伯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千里马的精采故事。这些故事精采之处在于,它们不是去渲染千里马如何“数百里瞬息而至”,而是侧重于讲伯乐和伯乐怎样找千里马,在选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韩愈《马说》开篇说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话表明了是“伯乐”创造了“千里马”,千里马只是被动地站在原地,静候着伯乐的发现,也就是机遇的到来。如果说机遇是幸福的话,那千里马就是在生活中等候着幸福来临的人。总是让命运主宰着自己,从不去争取,只会在原地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才,只是一个迂腐的“聪明人”,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千里马应该去主动创造机遇。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懂得创造机遇的人,也一定懂得创造生活。有时候,显示自己的实力是必要的,这绝不是骄傲,而是自信的…  相似文献   

3.
就业中有哪些艺术?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擅长相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慧眼识别,冠予千里马的美名。不然,“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而无人知晓。伯乐如何识得千里马呢?靠的就是听其嘶,观其形,试其行来判断。千里马如何让伯乐识得呢?也是要通过其嘶、形、行。在马群中,如果千里马不嘶鸣,不从马群中走出来,不让伯乐持缰绳而试其奔走,又怎能发现其与众不同呢?其才美又怎么能外现呢?又怎么能知道“一食或尽粟一石”,行其千里的才能呢?韩愈说…  相似文献   

4.
相马与赛马     
“伯乐相马”成为选贤任能的美谈,已流传数千年,一直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国君,还是当今的领导干部,当他们任用了一些经他们所发现的人才之后,便欣欣然以伯乐自居,而被选中者则成为人们所艳羡的“千里马”。然而,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写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人才到处都是,但因伯乐太少,有幸能成为“千里马”的却寥若晨星。“伯乐相马”的另一大缺陷是主观因素起了太大的决定作用。不是曾有这样一则笑话吗?某人为卖掉一匹平庸的马而请出了伯乐,伯乐只绕着马转了一圈并点点头,结果此马立刻身价百倍。由此不…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6.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7.
文坛伯乐     
伯乐,春秋泰国人,因善于相马,时人以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宿名“伯乐”来称呼他。后来伯乐就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有真知灼见的人,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伯乐善于“相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其实,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伯乐乃是天上星宿,其本职工作是“司马”或者“典马”。说白了,伯乐就是养马的天神。  相似文献   

9.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10.
韩愈在《杂说》的《说马篇》中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担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怀才不遇,类似韩愈心境的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颇有市场。以“过犹不及”为特征的“中庸之道”羁绊着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把与世无争,“藏才隐智”作为君子之道,不  相似文献   

11.
伯乐常在     
黄剑秋 《今日教育》2007,(2S):59-59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糟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12.
千里马证书     
国王看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着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把伯乐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一一翻开,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自言自语:“咋这么多千里马?”众马齐声说:“以证书为准嘛。”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儿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是金子,终究会闪光的!”可韩愈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我们明白了千里马的难得,更知道了伯乐的可贵。“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比人才更重要的呢?”“是发现人才的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就是发现人才,推销人才的人,他们更可贵!“我们以大浪淘沙的眼睛将合格的学生招收到我们的学校,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不仅要让他们学有所成,更要让他们学有所用,真正地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怀着对大浪淘沙者的敬重和感恩,我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的郝志强处长。  相似文献   

14.
虽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一匹马只要它能够尽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那么即使没有伯乐,它也不会被埋没。反之,如果有伯乐,而千里马不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试问:伯乐能发现它是一匹千里马吗?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是不甘被埋没的,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伯乐相马”虽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但“毛遂自荐”则是更加有利于展现才华的方式。毛遂凭着自己的胆识,向平原君自我推荐,为赵国出谋划策,促成楚赵两国联合抗秦。假使毛遂自甘懦弱,无胆自荐,那么赵楚能够结盟吗?毛遂又能为国家效力吗?…  相似文献   

15.
伯乐,相传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后比喻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古书中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很多,下面这几篇有的写伯乐真心实意地爱惜千里马,千里马也把伯乐视为知己;有的写伯乐教人相马,非常注重亲身实践;有的说明伯乐是相马名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权威;有的表现出伯乐举贤荐能的美德。  相似文献   

16.
韩愈《马说》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对其中的第二个“有”字几乎所有注本都不去探究其为何意 ,大概以为不注自明吧 !人们一般都按“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去理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便译为“世上 (或‘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 (或‘才会’)有千里马”。这样解释 ,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情理上分析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依此解 ,则有“世上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这样解显然于理不合。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从属于伯乐而存在。有伯乐时有之 ,无伯乐时亦有之。下文“千里…  相似文献   

1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大家一般对一些名牌院校耳熟能详,但对很多本科院校还不熟悉,一些如千里马一样有实力的高校,有待于“伯乐学生”来慧眼相识。下面,我就挑选出如下8所院校,一一呈现给大家,以方便各位考生慧眼识“千里马”。  相似文献   

18.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相似文献   

19.
冲浪大看台伯乐相马新解在蒸汽机发明之前,马是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古希腊人用木马为武器攻克了特洛伊城,三国时期诸葛1亮发明“木牛流马”(三国时期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为部队运送粮草。现在,马的原始功用几乎消失,除了少部分城市的巡警配有马队外,马基本上是在游乐场所博得游客一骑或为人类提供马肉进补之用。但马的精神仍然得以在人类中发扬光大,“龙马精神”“一马平川”仍是人们所向往的。现在的“千里马”指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千里马”的各级领导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伯乐”的美誉。现代“伯乐”选拔人才比原来的“伯乐…  相似文献   

20.
千里马证书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把伯乐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一一翻开,戴上老花眼镜仔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