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人是张载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合一不二以及如何合一又是张载全部探索的重心所在。体用关系又是张载哲学的方法论,在张载哲学中。体用不二不仅是他批判佛老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其解决天人问题的基本方法。天与人是人所面对的两大领域,二者的合一则必须通过各自体用两界的划分来实现;而天人合一任务的实现,又离不开对体用不二原则的贯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哲学被称为天的哲学,但对于董仲舒哲学中宇宙本体的探讨,学术界历来存在有“天”“元”两种不同的观点.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天”满足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本根的要求,是董仲舒思想中真正的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4.
杨勇 《文教资料》2008,(27):67-68
道在张载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易的思想背景、对峙佛老的空和无、就太虚和气而言的道及其道、神、易的关系来阐述张载所讲的道,以使读者对张载的哲学思想有个较清楚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6.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根之在,它始源于人的生存需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关涉一种本体思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无论是出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还是出于人的规范性文化传承需要,都是基于人的生存需要。在人性本体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治本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政治本体”进行追根溯源的探寻熏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政治本体究竟是什么”作出了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形神论美学是魏晋六朝独特审美文化的产物.诞生于魏晋六朝人物画论。魏晋六朝玄学与佛学的繁荣为它提供了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人物品藻中重视人物内在精神兼重形色之美的审美观照方式,由于玄学名士的加盟画坛而进入绘画领域,加之当时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事实.诸种条件共同作用促成了形神论美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的命题、“虚明照鉴,神之明也”的命题、对“郑卫之音”的论述以及论《诗》的作用等,已涉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审美心胸、审美感受等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艺术大师刘海粟教授以独创的艺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丰富而又系统的绘画美学思想。美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境界;美的象征在于生命和创造;从“人的感受”到“法由心造”再到“生命的流动”;重视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和技巧美;强调形神兼备,善于造出意境;提出气韵生动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本体的角度 ,论述了郁达夫小说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不确定性 ;郁达夫小说文本的表层符号和深层符号所指 ,揭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其不确定性特征是作家的创作指向和审美趣味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读者的介入也促使了小说文本不确定潜在意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绘画美学思想转型的时代,也是绘画美学思想争论激烈的时代,其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繁博丰富的审美形态、独具个性的主体审美意识以及独特的风韵格调,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从宋代画论、宋人画评以及宋代绘画风格等方面分析宋代绘画美学思想,并对形成宋代绘画美学思想生成的原因及其内外部关系加以把握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张载气论思想的内在理论缺陷李传印我国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把气论引入本体论古已有之,但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以气为宇宙本体的宇宙观,北宋张载却是首功。张载的哲学思想体系既不同于程、朱的理一元论,也有别于陆、王的心一元论。张载的气论哲学思想中,气不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气”、“性”、“心”三个中心范畴的探讨,研究了张载哲学思想中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对宋代理学中有关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学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军 《考试周刊》2013,(5):19-20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