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英国1688年政变实现了两个妥协,一个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一个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前一个妥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百多年以来长期结盟的继续与必然结果。这个联盟构成了英国政治生活的基础。后一个妥协,与革命的起伏和革命的结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英国学者和苏联史学界对这场妥协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英国辉格党自由派史学家马考莱的笔下,1688年政变是“世界上存在的最出色的事件”。据此,他得出结论说:“我们还不知道有一次绝对不能以及时的友好妥协来预防的大革命”,“温和的让  相似文献   

2.
贵族是相对平民而言的。女作家池莉说:“自从封建社会消亡之后,中国便不再有贵族。贵族是必需具备两方面条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光是精神的或物质的,都不是真正的贵族”。因此无贵族可言的池莉便深深地扎进平民堆儿里,写出了他们的《烦恼人生》以及《你是一条河》那样令人惊叹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但是,谁又能说已经沦为平民的曹雪芹不再具有贵族气质呢?于是便有了张欣笔下的另一种人生。池莉由于她的“下层现实主义”、“琐屑现实主义”或“日常现实主义”的精确到位,获得芸芸众生强烈的认同感而被人们称为“过日子小说”。但比起…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把贵族看作制约绝对王权、保障自由的天然屏障,但旧制度末年的法国贵族已经丧失了政治上的生气;特权等级观念、同政治生活和农民的隔绝使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了平衡,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赘物;与此同时,绝对主义王权垄断了一切政治生活,锻造了一个人们日益要求平等的社会,但其代价是自由精神的丧失和空想政治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十二生肖     
有一次,我有机会和一团参访的欧洲贵族聚餐。欧洲的贵族大多数都跟王族有亲戚关系,他们非常有学问和修养,待人也彬彬有礼,但他们的修养背后隐藏着一种傲慢。那次访问非常成功,大家相处极其融洽,到了最后一天聚餐,可能酒喝多了,开始有些醉意,这些贵族的言谈举止变得比较率性。突然,一位德国贵族站了起来,很讽刺地说:“你们中国人都是属什么猪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们,都是金牛座、狮子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们祖先怎么想的?”那些贵族听完都哈哈大笑,还互相碰杯。先前的优雅完全不见了。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改革的悖论性导致了俄国贵族等级社会心理的矛盾化:贵族个性的发展——君主、国家概念的混淆;与传统价值观的背离——绝对服从又怀疑否定;理想之路——嘲弄时政、离群索居;贵族对农奴制度的矛盾心理。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破坏了贵族等级的团结,延缓了俄国公民社会的形成,致使俄国现代化进程冲突迭起,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6.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占据了全国25%的土地(世袭贵族仅占全英人口的十万分之一),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时代”,这个时代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但世袭贵族并没衰落。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到1998年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天然议员权被取消,世袭贵族在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12,(10):64-64,F0003
大约从15世纪中叶起,法国王权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个多世纪的所谓“绝对君主制”时期。在百年战争后法国所形成的这种绝时君主制就是在商品经济相对发展,但发展又不太充分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在此期间,资产者通过捐买官职而跻身于贵族行列,地方分权、城市自治的现象逐渐萎缩,地方权力越来越多地向中央转移,同时君主拥有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德川时代的武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川时代的武士无疑也是德川时代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整个武士阶级既是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也是脆弱而贫穷的统治阶级,同时又不是土地所有者阶级.一、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德川时代的日本社会,依然处于军事封建贵族统治之下,等级森严,排列和巩固了全、农、工、商这个日本封建社会的金字塔。立农工商之别如同男女老少幼之别一样,都是绝对不能转换的.“近世社会是以土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为基干的社会,武家是基本的统制阶级”[1].立即武士,是军事封建贵族和绝对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时日本约有武土础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约有200…  相似文献   

9.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警惕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思想,并分析了“党内贵族“阶层产生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避免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毛泽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不幸的是,这一光辉思想到1965年竟然被演化为“党内走资派“。从防止“党内贵族阶层“到“形成““党内贵族阶层“,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和深思。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许多都市里都刮风似地出现了“新贵族大酒店”、“新贵族时装城”、“新贵族珠宝馆”之类的“贵族”的店堂和“贵族学校”,连一些县城甚至乡镇的集镇上也挂起了“新贵族舞厅”的醒目招牌。新中国又有了“新贵族”?原本一律平等的中国公  相似文献   

12.
15-17世纪的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贵族的婚姻生活也有别于以往,本文对其几个主要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这一时期父母对贵族子女婚姻的绝对控制权开始缓慢减弱;随着社会济结构的变化,贵族婚姻生活中经济方面的考虑进一步增强;此外,国王的干预和宗教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贵族婚姻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和声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这是张贴在南京第四中学校园内的一条大标语。据悉,该校已把“淑女气质”和“绅士风度”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我们绝对不是在培养贵族,即使是蓝领也要成为绅士”,该校的王校长特别强调。四中“淑女气质”和“绅士风度”的培养目标提出后,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推崇者有之,而反  相似文献   

14.
“贵族学校”培养“贵族”吗?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厂职高丘山《教育与职业》一九九四年第一期刊载了宁可的《为「上帝」培养「贵族」?》(简称《贵族》)。读后颇多感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里谈谈我的几点浅见。《贵族》一文说当今某些「高价学校」(或曰「贵族学校...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的某一天.电视上正播出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的一位同窗突然冒出一句:洋人的贵族也和中国的不同.你看:战争打起来了.俄罗斯的贵族子弟率先上战场出生入死:要是在中国,上战场的有几个“贵族”?我说:那是在保卫他们自家天下啊,该!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学校这一方净土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学生贵族”。何谓“学生贵族”?其泛指在大、中、小学校园中家庭条件优越、穿戴讲究、花钱大方、社交面广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特点是,基础教育条件较好,但自理能力差,喜欢铺张浪费,怕吃苦,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容易形成强烈的优越感。随着这一“学生贵族”现象的出现,羡慕和向往这种贵族生活方式的孩子们纷纷跟随,并谓之“贵族情结”。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们, “贵族情结”与“平民意识”究竟孰是孰非?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17.
<正>汉得天下,与夏商周秦不同,没有积德过程。刘邦以布衣起事,三年亡秦,五年亡楚称帝,时间之短,前所未有。由于汉以武力得天下,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战将、功臣。怎样对待这些与他共取天下,“皆陛下故等夷”的诸将,是刘邦面临的棘手问题。迫于形势,他改变秦制,“瓜分天下”,造就了一批功臣贵族。封王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此外还有一大批侯。从功臣贵族诞生的第一天,皇室就与他们存在尖锐矛盾,预示一场新的厮杀即将爆发。刘邦名为皇帝,仅辖“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卷17)大片土地被功臣贵族割占,这对于“定一尊”的刘邦,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消灭功臣贵族便成为进一步统一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答: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基本的、对抗的社会阶级.奴隶阶级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但是奴隶主贵族却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畜民",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来看待,他们受着奴隶主贵族绝对的支配.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他们"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而奴隶在政  相似文献   

19.
“姪从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媵”即女随姑嫁的现象,是上古贵族之间的一种特殊婚嫁形式,先秦已属鲜见。后人对这一通婚制度或有非议。文章引用先秦典籍对此作了探讨,认为它在当时是合礼的、合理的而非非礼、乱伦的淫婚。“从媵”、“诸侯壹聘九女”,既解决了奴隶主贵族节人事而重子嗣的矛盾,又保证了王公贵族血缘的纯正,同时还是消弭妻妾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尊自重,真诚做人”、“主仆真情、情情相绾”、“爱情追求,坚贞不渝”三个方面的论述,着重反映了林黛玉这一封建贵族小姐平等、互爱的爱情观和真诚、自然的人生追求,其爱情和人生追求的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