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碑与帖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正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碑。帖,人们通常把前人写在帛绢和纸上的短札尺牍通称为帖。帖,当然也包括后人把古代书家手迹刻在石碑上的法书,亦即汇帖或丛帖。如《十七帖》《淳化阁帖》等。碑学、帖学,是指研究考订碑帖的源流、时代、体制、优劣、拓本真伪与先后以及文字内容等为对象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重庆     
重庆索道《疯狂的石头》中谢小盟在索道上扔下一罐可乐,引发了一连串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周渝的火车》里梁家辉在索道上黯然地抛洒了一把用自己青春抒写的诗稿……影视剧喜欢把索道看作是重庆的象  相似文献   

3.
原载《草原艺坛》1995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石头作为意象的在神话与传说中即已产生,如“女娲补天”、“望夫石”等。其后,石头反复呈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原型意象。如《水浒传》中的“石碣”;《西游记》中的仙石;《红楼梦》中的“顽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的、有生命或灵魂的。《石清虚》也可看作众多以石头为意象的作品中的一篇。小说写这块奇石与爱石人邢云飞之间的离合悲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苦寻求“知己”、深感“知己”难觅的“感士不遇情结”。联系蒲松龄一生的坎坷追求,就更能触摸到小说的这种深层意蕴。作者以清虚石象征“士”,邢云飞就是那“知己”,读这篇小说,仿佛可以听到蒲松龄及其他古代知识分子渴望“知己”的殷切呼唤。但另一方面,“士为知己者用(死)”这句话在司马迁笔下是具有孤愤、叛遂意味的,从他自身的遭遇和《史记》中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认识整万数1(.师在黑板上出示计数器):这是什么?生:计数器.师:它是用来表示数的.古代人们用手指、石头、结  相似文献   

5.
<正>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名篇《离骚》是传世之作。通过印章艺术表现屈原的崇高的理想和皓然品格是我的追求。因此,我在刻《离骚》这方印时,本来设计在正方形石头上,用双刀法刻粗白文,刻好后一看就不舒服,感到内容与形式不统一。再仔细体会“离骚”的意思,从整篇内容看,这是诗人遭到统治集团内部腐朽势力的打击与排挤  相似文献   

6.
疯狂DE石头     
《小学科学》2011,(10):8-11
石头似乎是地球上最不起眼的东西,到处都是,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地质学家看来,石头里的学问却十分丰富。还有一些石头非常奇特有趣,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如果你看过电影《疯狂的石头》,一定会对那块引起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的翡翠印象深刻。那价值连城的翡翠为什么会被称作"石头...  相似文献   

7.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我们注意了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例如, 在上《你怎么知道》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并把学生分 成十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实验,用耳听一听,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样的蔬菜;用嘴亲自尝一尝水果是什么样的味道;亲自 用手摸一摸物体的软硬,粗细和光滑的程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掌 握知识,以培养其学习自然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玩石头》一课时,课前我 们发动学生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都感到很好玩,但不知学习什么东 西,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先观察石头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石头是圆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花间一壶酒》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堂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他的儿子问老师: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用什么擦屁股?结果老师大怒,把儿子赶出了教室。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作为男女言情的婚恋诗在《诗经》中占了1/3,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社会问题等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本文试图根据婚恋诗内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你能说出下列句子是对还是错吗?《快乐实验室》答案:海獭确实会敲贝壳,但它是把石头放在肚皮上,用贝壳去敲石头。其他的句子都是对的。再来一个游戏  相似文献   

11.
人们最早用的铁是从哪儿来的?你肯定想不到是从天上来的!地球上有许多铁矿,怎么会在天上找铁?说来道理很简单,从前人们还没有发现铁矿的时候,最先瞧见的铁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颗陨星拖着火光熊熊的尾巴划过长空,坠落在大地上。好奇的人们赶去一看,有的是烧得黑糊糊的石头,有的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黑色金属。把它做成兵器,比青铜还锋利,这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苏美尔人,把铁叫做“天空中落下的火”,埃及人干脆叫它是“天上的石头”。阿位伯人说,落在沙漠上的金雨变成银子,后来又变成比银更…  相似文献   

12.
《玩石头》一课要求:1.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石头互相刻划等方法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硬度、质感等方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2.通过让学生用石头拼摆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的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上了一节自编教材《找石头》。这节课,教师在教材选取方面,主要以人教版低年级《玩石头》和苏科版自然教材《搜集石头》为蓝本,并对之进行系统的整合。前面两种教材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4.
杨孝文 《小读者》2012,(4):48-48
《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若想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获胜,首先应该出剪刀。因为,在剪刀、石头、布这三种招数中,人们最喜欢出石头。这意味着你的对手有可能选择布.他们大多以为你第一招便会出石头。你选择剪刀.自然就胜了。  相似文献   

15.
提到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人们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西游记》、《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的,《西游记》已经显露出讽刺的锋芒;《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而《儒林外史》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更为成功的讽刺艺术佳品,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讽刺艺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个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读了一篇题为《两块石头》的文章,感受很深。《两块石头》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  相似文献   

17.
在《高老庄》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是超凡脱俗独立不群的石头;石头原型揭示的是对人类生存之忧思,它与现实系统交相掩映,深化了作品的意蕴;营构石头原型的内在驱动力源于作家的童年记忆和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18.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石头天使"意象的分析,揭示《盲刺客》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的仿作。笔者认为,《盲刺客》与《石头天使》的对话进一步凝练了小说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作文课上,教师让同学们以《"水滴石穿"的启示》为题作文,有一位同学这样构思:说水滴石穿不可取,为什么呢?水要滴穿石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浪费时间;要滴穿石头不一定要用水,可以用电钻、炸药,可见滴水穿石方式落后;一滴水要穿石头,效率不高。由此可见,滴水穿石不可取。教师听完后,对这位同学新奇的想法大加赞赏,其他同学也顺从了教师的意愿。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0.
《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是一篇寓含深意的短文。法国一位乡村邮差薛瓦勒被一块石头绊倒,他捡起背在包里,由此产生了用石头建造城堡的念头。此后二十年间,他天天在送信途中捡石头背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