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表哥老林,今年79岁,仍爱爬山游水。他保健养生的心得要领,就是要经常保持“三通”:思想通、大便通和血液通。表哥说:“我笃信想得通就是幸福。年青时,热恋中的女友有一天突然对我说,自己还年轻,需要继续升  相似文献   

2.
潘国彦是新闻出版战线的一名老兵,潘国彦也是我的表哥。表哥在3月21日早晨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我失去了表哥,新闻出版界失去了一名军龄五十八年的老兵。老兵是不会死的,老兵只会慢慢凋零。我想起表哥的一生,真可谓“为书籍的一生”,这也是他新书的书名,现在竟成为他的遗作,他没有来得及看到新书,就永远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图书事业,也离开了他收集的心爱的图书。  相似文献   

3.
昨晚,表哥来家做客。彼时,我正坐在电脑前敲打一篇有关“漫画分级”的文章。刚看过文章的开头,只见表哥眼睛一亮,不由分说把我拉到客厅,说要讲故事给我听。我把疑惑的双眼瞪得滚圆。表哥的故事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5.
一、 时政报道平民化. 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应从新闻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 同时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笔者所在的大余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大余广电"微博、"大余广电"微信公众号、"大余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6.
叶昌前 《声屏世界》2000,(12):43-44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广大受众认识节目主持人这个媒介角色是从广播开始的:“珠江模式”带给人们的惊喜是:节目还能这样办,新闻还能这样说。当广播主持人节目热力四射之时,电视便乘势而上,塑造了自己的主持人,而且一路遥遥领先,将广播主持人甩在了后面。值得庆幸的是,广播人并未自甘落后,而是不断开拓传播空间,利用自身媒体的一切优势,再塑一个“我”,这个“我”来得是何等的艰难:当我把广播主持人与电视主持人放在传播的时空中进行比较时,实际上是对”主持”一词进行一次梳理和探寻。我的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我有意识的听了几段交通台的节目,但形成不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概括。所以在这里我所谈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仅仅是就广播的问题。过去常说广播是弱势群体,我觉得山东台的台长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媒体无强弱,关键在操作”,所以这几年我们广播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操作方面确实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我和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把《新闻知识》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在业余通讯员生涯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看到一些通讯员为自己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而苦脑。此时,我便把《新闻知识》借给他们看,并向他们介绍我取得成绩的“秘密”,于是,我单位的陈延同志便也订阅了今年的《新闻知识》。不久,他投出去的稿子便有了佳音。如今年春天,他给延安市广播站投稿8篇,  相似文献   

10.
一张北海票 1942年,我5岁.那年早春的一天,德柱表哥因给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传递日伪情报犯了"八路嫌疑"案,国民党张天佐的保安团挖好了窝子要活埋他.德柱表哥大清早冒着料峭寒风,光膀赤脚撞进我家门.他在我家东厢房饭屋里隐藏了一个白天,当晚穿上我父亲的粗布衣裳和山杠子鞋,星夜逃往二百里外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11.
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刊出后.犹如投掷在深潭中的重磅炸弹,在全国产生轩然大波,新闻“轰动效应”可谓大矣!然而,马家军的弟子曲云霞说:“赵瑜与我说的那些都是他自己瞎编的,我根本没说。”马家军的另一弟子王军霞则说:“这本书我已看过,真实性是非常强的.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我觉得赵老师还是给马指导或者某些人留有很大余地.给了很多面子.还有更严重的东西,根本没有写在上面。”“二霞”的观点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至于赵瑜和马俊仁则更是各执一词。真理只有一个,究竟有无失实的地方呢?看来只有等待“调查”的“调查”了。对…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玻)董事长刘宝瑛来说,收听广播是他每天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他家里,客厅、书房、卧室,都摆放着收音机,就连出差,收音机也是必备的一件“日用品”。洛玻人都知道他们的董事长刘宝瑛喜欢广播,提到他与广播的感情,大家都爱用“情何独钟”四个字来形容,而刘宝瑛自己则说:“我是与广播有缘的”。  相似文献   

13.
马上要回南京了,便想去看看黄老永厚先生。于是中午约了怀一、建春一道去。一进门,先生说:"巧了,兄长黄永玉刚刚打过电话来,叫我到他那去,我说等二刚呢,他说那就和二刚一道来。"我只是在电视  相似文献   

14.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5.
传媒摄影     
这是一座让我痴迷的塔,矗立在盘锦广播电视台的大院内。每天从他身旁数次走过,都会习惯性地仰望,领略他的伟岸,他的雄姿。谓之"他"而不是"它",是因为在我内心始终认为他像个真正的男人。他钢筋铁骨,我却始终感觉他有思维、思想,常能感知他情绪上的变化。阴晴雨雪,喜怒哀乐。他光明磊落,一堆一块,活得真实透明。他随缘就意,一缕光,一朵云,一抹霞塔在他肩上,便容颜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6.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业已百岁的广播,生存压力增大,何去何从,惹人思量。中国如此,世界亦然。2006年,参加第七届伊朗国际广播节,会上,各国代表谈及最多的就是广播的未来。亚广联秘书长戴维·阿斯特雷展望说:将来的某一天,早上我出门前,从网上下载我想听的新闻、我想听的音乐,然后开车上班,听一路。他的话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未来,广播的传播与接收形式会发生变化;二、信息的采撷、有声的播报、伴随的属性,这些广播的基本特质还将存在。因科技的发明而产生、因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广播,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因为科技的迅猛前行而变数无限。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选玉     
这次在京参加作协六代会,抽空到接力出版社驻京办事处拜访,白冰总编辑是个爽快之人,一见面便乐滋滋地说,彭匈你来得正好,你给我参谋参谋,这几块古玉,哪块最好?说罢,四件玉器一一摆上桌面。依次是,济公活佛、和尚敲木鱼、蝉、立俑。白冰说,这些宝贝,是他近年来在潘家园古董市场费了老大心机淘得来的。他常跟高洪波一起去。高洪波是作协领导,散文随笔写得极棒,对文物古董的鉴赏,也颇具功力。对于玉,我自信略知一二。粗看一遍,质地形貌,却是难分甲乙。我便说各有各的妙处,何必一定决出伯仲。他说要选两块送给贾平凹。我说既是这样,此事便不可懈怠,平凹不光是名人,而且是行家。三秦大地,随便一锄头下去,就能挖着古董。十年前我到他家,靠墙的博古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