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发轫于19世纪初的生命哲学对今天的基础教育大有裨益。其哲学理论的核心——对生命的关注,启迪着基础教育关注儿童生命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以回归教育的生命本真;其所宣扬的"直觉"、"体验"、"生成"、"生命的冲动",启迪着基础教育应关注儿童未完成的特性,以促进其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轫于19世纪初的生命哲学时今天的基础教育大有裨益.其哲学理论的核心--对生命的关注,启迪着基础教育关注儿童生命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以回归教育的生命本真;其所宣扬的"直觉"、"体验"、"生成"、"生命的冲动",启迪着基础教育应关注儿童未完成的特性,以促进其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代理想。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自由的教育价值观 ;在一般意义上是一种充溢着人的生命活力的教育主体观 ,而尤其是指一种教育对象观 ;在具体意义上是一种以人的自由活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观。确认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 ,对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调整、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课程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础性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基础教育为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构建一种有差异的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致力于构建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和社会需求之下,传统基础教育弊端凸显,由传统基础教育向新基础教育转型,改变传统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建立新型素质教育和创造型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举措。本文系统论述了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而详细分析研讨了生命教育观下新基础教育理论观点和新型教育实践重构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学,理应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将生物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但是这种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把课堂中的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外作业中去,进一步升华生命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关怀的基础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基础教育人关怀符合基础教育的本性。基础教育走向人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传统教育在把人作为工具对待的同时,教育自身也沦为工具。从限制性教育走向解放的教育,包含人的解放和教育自身的解放。基础教育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基础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即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人的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8.
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规定性,是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根本区别,是基础教育的规律性反映。基础教育的根本规定性表现在:它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直接培养政治上、管理上接班人的教育;它是为培养合格劳动者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直接培养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它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直接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去改造世界的教育;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限制学生的片面发展的教育;它是公平的普及性的教育,不是选择性的等级性的教育;它是强迫性、义务性、公益性的教育,不是产业性的收费性的教育;它是关注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的教育,不是漠视生命的工具性的教育。但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违背基础教育根本规定性的现象,已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揭示基础教育的本质,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的理论修正了制度化教育的理念,它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生命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为生命的发展奠基;成人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追求生命的完善,使他们有最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自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刻不容缓的环节。本文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命记忆是每个成长中的个体所共有的,它保留了个体生命成长在时间中的生活印记。这些生活印记是自我存在的最好映射。不仅如此,生命记忆也是自我成长的潜在意识需要的对话,它是生命记忆的回顾与反思。再则,生命记忆是个体自我表现的内在需求,每个生命个体希望通过其确认自我存在并获得生命性的丰满感觉。本文将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来探究生命记忆在学校教育中意蕴,以此启发和促进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应急避险教育的人本价值及施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防患未然"人本关怀价值的关照,教育使命的理性反思以及对基础教育阶段应急避险教育现状的重新审视,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施行应急避险教育是教育关爱生命、守护生命之应然。从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体验式教学、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了学校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有效施行应急避险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的理论修正了制度化教育的理念,它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生命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为生命的发展奠基;成人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追求生命的完善,使他们有最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自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视障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样要以提升生命价值为目的直观视障儿童的生命。本文在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尝试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资源和实施等五个方面初步探讨视障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呼唤生命全面、主动、和谐、创新的发展,而要真正实现这种发展,学校教育就必须走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生命生成教育。生命生成教育是关注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只有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刘不容缓的环节.本文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命理念的淡薄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这是当代人的一大痼疾,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迫切使命。完善基础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课程,树立良好生命意识,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生命教育,主要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历史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三个角度来谈谈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重视在教育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这是叶澜“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积累了十分有意义的经验,给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力的呈现过程。所以,只有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好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然而在当代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的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呼唤生命全面、主动、和谐、创新的发展,而要真正实现这种发展,学校教育就必须走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生命生成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