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还想不想跑?”“想!”孩子的回答很干脆!“我们很无助。我们想的只是回到父母身边。”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潘明这样写道:“这里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就是一个监狱”,  相似文献   

2.
“新概念作文”首先它没有规定很明确的题目,只是给一份简要的材料(可能只是一个场景,或一个物体、一个情节、一组符号、一个话题等等),让我们发挥想像,自由写作,再自己命题。第二,由于提供的不是明确的题目,所以也就没有题材、体裁的限制,鼓励我们无拘无束地、富有创造性地去表达,反对按套路作文、写套话。第三,要真实、真切、真诚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什么是“新概念作文”  相似文献   

3.
“许三多”是著名电影演员王宝强饰演的一个角色,“三多”只是他的一个符号而已,而官场的“许三多”越来越多,却很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4.
我们.就是所谓的“90后”、“吞世代”.有人说我们是糖.真的不过分。我们这一代.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如果说“80后”很享福,很大胆。那么他们也只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而我们这些出生在独二代家庭里的孩子.有足够的宠溺让我们在他们面前放纵。  相似文献   

5.
笑弹X枚     
一只猪与一只母鸡谈慈善。猪说:“我很想有一个方法,能帮助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鸡说:“我们合作,可以做一个火腿蛋给他们吃。”猪摇摇头说:“你说得倒容易,你只是贡献一个副产品,而我却要损失一条腿。”  相似文献   

6.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很美地画了一个老人”和“画了一个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很美地画”出来的作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是艺术作品。而画一个“很美的老人”,却并不一定是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因为老人很美,但也许画得并不美。借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某种技巧的产物,也不仅仅只是合乎人的感官审美要求的美的形式,而是传达了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经验的作品。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这是必然的。因为从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思考──构建中学教育的“人学教程”徐虹,罗俊峰研究人是教育的重要课题,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为未来“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育要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不只是一连串此起彼伏的“很有可能”的未来,而是一系列“可能的”未来和围绕“...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我们常说“举手之劳”,意思是说举手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很容易做。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很少见到学生举手。每当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总是慢吞吞地起身,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听说你很孝顺,可是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这样的问题谁能回答?无论另一个人如何回答,都证明了他的不“孝顺”——不管他停止不停止,他都已经“打”了他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人是很让人反感的。但如果只是反感,他还是很得意,只有揭穿他的荒谬,他才玩不下去。其实,我们不仅可以有理由拒绝回答他的问题,而且可以指出他根本没资格向我们提出问题——他的问题在逻辑上本身就不能成立。我们检验一下问题给定的条件和选择的内容,就找到了狐狸尾巴:原来,给定的条件“孝顺”和选择的内容“打父亲”是相互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 “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对乘法意义理解得正确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们开始接触电脑时,大都很喜欢里边的“画图”程序,经常用它来创作一些“后现代”作品(?)。但是慢慢我们便发现,它那简陋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了。于是“画图”被冷落一旁,很少被问及。其实画图的很多功能是很体贴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仔细发掘罢了。就拿缩小图片这项功能来说,很多人就不是很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一、文章的体裁《叔向贺贫》究竟算什么体裁?教学参考资料多避而不谈,我们倒是从课本的“思考和练习一”中找到了答案:“课文围绕‘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进行论述,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引出论点。”很明显,课本的编者是把《叔向贺贫》当作议论文看待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诚然,“叔向贺贫”包含了一个说理过程,它集中体现在第三段叔向的对话中。但它毕竟只是文章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依据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岸上的青蛙     
岸上有5只小青蛙,它们面对的池塘很美、很诱人,绿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飘香的莲子。这时,其中有4只青蛙准备跳进池塘美美地畅游一番。请问,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这是我读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出的一道题。“1只。”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是1只吗?”老师问。“1只!”我们再次肯定地回答。“可大家的答案是错的,”老师说,“岸上仍有5只青蛙。"还有5只青蛙?我们不解。老师说,那4只青蛙只是准备跳进池塘,那只是它们的一个美丽的想法,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没有行动,再美的想法也等于零。这堂课我一直记忆在心里,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生的道理:没有行…  相似文献   

14.
说到叙事,“写具体”恐怕是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然而“写具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写什么”。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说,“写什么”不是早就解决了吗?比如《小小“打工仔”》,写的就是“我”第一天收拾碗筷呀!可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第一天收拾碗筷”只是一个具体材料,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说,我们通过对这件事的描述,想要表达什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写什么”。总之,如果不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写具体”就很盲目,就无从下手。以下试作分析。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对“第一天收拾碗筷”的描述,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如何收拾碗筷的技术问题,那么,在这篇  相似文献   

15.
两只小狗     
有两只小狗,一只是黄的,一只是花的。他们都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大,就在一起比了起来,可是谁也不服输。小黄想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去游乐园照照镜子,不就得了吗?”  相似文献   

16.
琴,在“琴棋书画”四艺之中被列在首位,可见是很受古人重视的。从狭义上讲,琴只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却习惯于用它来泛指整个音乐艺术,“琴”也就成了音乐的一个代名词。因此,我们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看来很普通的场景,但是这张照片却是20世纪的经典摄影佳作。我们仿佛看到父亲和儿子一路同行,来到了幼儿园门口。要分别了,儿子亲吻父亲,然后会说声“再见”。尽管我们看到的只是父子的侧影,但从这个片断中。我们  相似文献   

18.
选择“绿领”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都是对自己的伤害。环保的取向,是每个人的责任。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另类的一群,他们只是环保主义的先觉者和坚决的实践者。“绿领”,在为全世界捡垃圾。  相似文献   

19.
又见巴黎     
王璐 《山东教育》2011,(5):46-47
而最生动和可乐的,莫过于小猪们一本正经的“纳闷”——我们只是想在草地上把手弄干,小女孩却说我们不守规矩,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只是看不清天使拿剑的样子,所以想爬上去看个仔细,警卫为什么一路老跟着我们吹哨子?连鸽子都被吓坏了!我们骑马飞跑的时候,有一个戴帽子的人在我们后面大叫“钱呢?钱呢?”,什么钱?  相似文献   

20.
郝晓宏 《语文天地》2013,(12):54-55
记叙文写作常见的毛病就是“无我”。在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中,“我”只是文中的一个人物,仅仅是完成情节需要的一个角色,于是文中的“我”显得很苍白、微不足道、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