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羁旅与乡愁--试论美国华文留学生文学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留学生文学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留学美国的台湾留学生文群,他们大都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再到美国的双重放逐。前所未有的心灵深度体验和异域生活的陌生,构筑了美华留学生文学丰富的主题涵纳:除了沉重的乡愁悲歌和苍凉的历史感喟之外,还具有和乡土的紧密牵连。美华留学生文学表达一种边缘性的情感和体验而自成一体,成为留学生作家沉郁的乡愁情结的凝结,是对中国文学中乡愁主题的延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留学生文学思潮和世纪初的留学生文学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提供了遭受文化冲突的"边缘人"(文化边际人)的心理经验;并且大陆留学生文学因为融合了"经济中心的现代性"的思维定势和心理期待,而尤其表述和象征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叙事,随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阶段性的变化。经由中国留学苏联的学生传播而来的叙事文类和风格,曾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陆占据文坛主流,但其中的留学生因素却长期被忽视,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则成为影响广泛的由中国留学生而来的文学修辞。郭沫若、冰心等老一辈的归国留学生热情拥抱新中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化新的社会体制和文学制度,他们回望旧中国,讴歌新中国,显现出了记忆与现实融混的特征。"留学生文学"诞生以来,内涵得到了扩充和发展,出身留学生而旅居海外的华裔汉学家的文学书写由"无根的一代"留学生形象起步而广受青睐。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留学热"的兴起,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成为留学生叙事的主要类型,新移民华文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所涉及的国别和题材愈益丰富多样,成功进入国外主流文坛的留学生叙事也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目光不只局限于留学生群体自身,而是拓宽到社会各方面,其思考更加深广。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度的提高、信息渠道的更加通畅、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加发达、国际交通的更加便捷,跨媒体、跨国境、跨时空叙事成为留学生文学叙事的新特征。同时,21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往往在国外创作而流返国内传播,呈现出了"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跨界与归返。回顾70年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已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渠道,并带来了外国的叙事方法、叙事技巧,因由"屏隔"而产生美感,可借助吸取了阐释学和叙事学之长的"屏隔美学"详加析读。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1,(3):86-90
西方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的界定众说纷纭,以至于这一概念被使用时出现了含混模糊。事实上,从有"文学"之实但无"文学"之名,到有"文学"之名且包含有多重内涵,"文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18世纪以前,"文学"泛指知识;18世纪,狭义的"文学"开始从广义的"文学"中分化出来;19世纪,"文学"的现代意义正式出现;20世纪以来,诸多理论的兴起使"文学"难以形成固定的定义,"文学"随着理论的发展而变化。从这一发展小史可以看出,"文学"的范畴在变革过程中大致呈现出由宽泛到狭窄再到宽泛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怨刺文学中的情感表现特征常常是怨而不怒,或怨极生悲;而西方怨愤之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则大多狂放刚烈,怒多于怨。中国诗人在文学中所表现的一般是依附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和解中从自我走向社会;而西方诗人在文学中表现的常为独立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对立中走向自我。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学所表现的情感特征与人格类型具有明显的悖向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翻开中国文学史,女性文学往往经验化、故事化、边缘化、客体化.但徐灿作为"蕉园七子"之一,她的创作除了离别之恨、遗弃之怨、寡居之悲、相思之苦之外,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重大题材,表现了其非同一般的高尚人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价值观念和叙述方法变迁例析汤一原在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西方话语作用于中国的历史,从世纪初现代性神话的建构到世纪末后现代式世俗意识形态的崛起,折射出一个世纪来几代留学生的探索之路,他们的探索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现代化的代偿物,为文学提供新素材、新人物形象和新的心灵图景,与乡土中国的现代化构成"互文"。新世纪文学以儿童经验叙事和代言"非虚构写作",抒写留守儿童之于现代性追赶的物质、精神、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断零、怨羡及创伤体验,在成人理性与儿童懵懂的罅隙和两极间,揭示留守儿童不能承受的"轻"与"重"。"现代化"对特殊群体的"压抑",亟需反思和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中国市民文学中,"言情文学"一直倍受市民青睐,"鸳鸯蝴蝶派"长盛不衰.20世纪的"言情文学"构建了许多爱情童话,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学中爱情童话表达的爱情至上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言情文学"还构建了许多的爱情传奇,言情文学家们把一个"情"字做尽了文章,做得婉转曲折,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达特色在于跨语际叙事。它讲述海外华人的生活和精神感触,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现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情怀和大学理念。留学生文学在题材和文体上的表现,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一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20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文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文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宫怨诗兴盛,后世学者也不断对此进行研究。明清两代,多以摘句赏析的形式探讨唐代宫怨诗的艺术特点。20世纪以后,研究视野开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研究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注重分析宫怨诗中宫女的生活状态与生命情感。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个案研究,如王昌龄宫怨诗研究、昭君诗研究等。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唐代宫怨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忽视了宫怨诗在唐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它与中国学术传统--考证研究相结合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应地,"母题"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后,这种母题研究中断多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兴起,但这种兴起更多的是受比较文学的影响,重主题的探讨,缺乏实绩.  相似文献   

19.
曹丕、谢朓之诗,意境"清"而情感"怨",都具有"清怨"风格特征.但因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志向抱负、不同的人生际遇及不同的文学主张等因素,二人之诗于"清怨"中又各有其特点,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0.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恨”也被韩国人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韩古典爱情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体现了“怨”和“恨”的心理机制。对两国古典爱情中“怨”“恨”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人物心理,同时可进一步理解两种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