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正确运用歌唱呼吸达到自然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是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不同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歌曲意境、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呼吸是歌唱的生命与基础。然而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走入一些误区,有些老师在教学生气息练习时,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虽然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歌唱的正确要求是:呼吸要自然,吸气要用情,呼气要彻底,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作为声乐教师只有秉承着正确的教学要求,才能将自身从歌唱呼吸的误区中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自然呼吸的要点,从而引领学生走出歌唱呼吸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混声唱法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极其重要的科学发声方法,它是表现整个歌曲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声乐学习者只有掌握了混声唱法,认真的分析混声唱法的特点和优越性,领会混声的发声要领,才能轻松自如的演绎不同的歌曲.混声唱法对声乐学习者演唱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如果只用真声或假声歌唱,都会出现不尽完美的声音,这是不科学的唱法,唱久了会引起嗓子上的一些病变.只有将两者混合着应用,才能获得有气息支持的、音域宽广、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混声应用于歌唱中还必须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调节好各共鸣腔体,声音和谐统一了,才能获得美妙动听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佟琳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86-88
气息为声音之本,同时呼吸也是歌唱的原动力。通俗演唱者在演唱时离不开气息的运用和支持,但在通俗演唱中气息又存在一种很独特的运用方式。通过对发声练习曲的研究能够逐步提高歌唱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服务。  相似文献   

4.
呼吸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息的运用是整个发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没有好的气息,就不可能有精湛的艺术歌唱.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欧洲声乐唱法中被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呼吸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声音更加明亮优美,所演唱的歌曲更加富有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气息对于歌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歌唱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呼吸,掌握好气息运用的技巧是歌曲演唱成败的关键,也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在歌唱方法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依靠恰到好处的气息支持和科学的呼吸方法,完美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在发声歌唱时,常常会存在以下的呼吸问题,需要注意和纠正。  相似文献   

7.
呼吸时歌唱的基础,歌唱过程当中正确呼吸方式能让我们的歌唱更为轻松,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将呼吸与歌唱相结合,只有将呼吸和歌唱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歌唱更具有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在歌唱艺术中,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是表达作品情感、获得美好声音的基础.声乐演唱中如何正确恰当的运用呼吸,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本文通过对呼吸的基本原理、基本类型及常见误区的分析,详细论述正确呼吸的训练方法.只有将科学的呼吸运用到歌唱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做到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演唱.  相似文献   

9.
声音来源于气息的运用,而气息的运用包括呼吸的深度、呼吸的节奏等,它影响着歌曲的感情变化、声音的张力和歌曲的流畅性。只有流畅运用气息,歌曲才能更洪亮,富有穿透力,才能加强歌唱的内涵性和感染力;只有充实稳定运用气息,才能更好地统一音色,使感情更细腻,从而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歌唱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歌唱方法是否科学、正确。我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的调整与控制在歌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有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调整、运用气息,他们才有可能唱出圆润动听且富有感情色彩的歌声。一、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1.音量方面。(1)控制强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强音时,气息既要雄浑有力,使声音能产生充分的共鸣,又要使气息在歌唱的腔体内具有回旋的余地,以达到丰富、适度的声音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歌唱呼吸是一种在演唱中歌者自身可以控制、并且有意识的生理活动.演唱者对呼吸控制是否熟练自如,是决定整首歌曲演唱得是否完整的关键.在演唱中,歌者必须考虑何时呼吸,怎样呼吸.只有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地展示歌者的声音,抒发歌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美声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音准、音质以及舞台的艺术表现。"打哈欠状态"的呼吸方式在美声唱法中运用频繁,这一方式对美声演唱的气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给美声演唱带来歌唱的动力。我们知道演唱时的发声动力是来源于呼吸,而准备动作是吸气,在实际演唱中,气息量吸入的多少要有演唱者来把握,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来调控,"打哈欠状态"可以获得足够的气息量,来支持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需的声音与歌唱。在平常的声乐练习中,要把正确动作与意识运用到美声唱法中,用"打哈欠状态"的呼吸方法带入到美声演唱中,不断的反复推敲练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找准问题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便会把原有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呼吸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比生活中的夸张,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的。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发声的动力。要想取得良好、美妙、动人的歌唱,必须要有好的气息支持和运用。从古到今,但凡从事歌唱艺术的人都很重视气息。我国自古至今流传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声发。"沈湘教授说过,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要想使歌唱的声音具有生命力、艺术感染力,必须用良好气息作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一切声音都是靠气息支持的,科学的呼吸和发声是演唱的根本。本文针对歌唱的呼吸方法以及对气息保持和运用提出自己的一点认识,希望对声乐爱好者能有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5.
小学音乐课应从把握音准、节奏和气息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丽 《现代教学》2013,(3):58-59
歌唱其实是一种运动,它同任何运动一样,都需要基于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能够以最自然、最舒展、最美的声音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是进一步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只有当学生能准确歌唱时,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生动歌唱。只有当学生能大胆、生动地歌唱时,他们才能享受到歌唱的美妙和快乐,他们才能由歌唱走进音乐的殿堂。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我也常发现歌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音准”问题——全部齐声演唱时,总能听到个别低八度或是没有找到音高的不和谐声音,当独唱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不够自信,导致音偏高或者偏低;学生的“节奏”问题——对于节奏感不强的学生,他们听伴奏的能力会比较弱,通常都是自己演唱自己的,而不跟随音乐节奏;学生的“气息”问题——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气息歌唱,盲目追求自己个人的音量,导致声音过大而嘈杂。因此,小学音乐课应从引导学生把握音准、节奏和气息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歌唱中气息的应用是指歌唱中对气息的保持、支持和控制,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呼吸的区别在于自然呼吸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运动,是无意识进行,呼吸时的气息是比较平静的,不需要很大的肺活量而且吸得比较浅.而歌唱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控制的呼吸运动,是有意识的,歌唱呼吸必须在肺部保存足够的气息,以供歌唱所需,根据歌曲的需要,有控制地、均匀地呼出,从而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获得良好气息支持的基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歌唱呼吸的过程中控制并良好地运用气息呢?  相似文献   

17.
在声乐歌唱中要掌握好身体各部位器官协调的关系。歌唱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呼吸,不断流动的气息,因为气息是动力,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的工具,演唱时将经过共鸣腔体的声音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美妙动听的歌声。  相似文献   

18.
美声唱法具有科学的发声技巧,并且十分注重发声的科学性,在平时的训练中对歌唱的呼吸、声音的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发音、吐字等基本内容都要有全面的认知,并且采取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只有这样在演唱中才能歌唱自如,充分的发挥歌唱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在演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任何美妙的声音都来自正确的呼吸,以及对呼吸的准确控制和运用。呼吸分为三个过程:吸气、呼气、换气,在呼吸的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良好的控制和运用,避免气息运用的一些误区,这样通过长期训练,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声乐演唱是一种高雅的歌唱艺术,对美妙而具有艺术气质的歌声是每一位声乐演唱者追求的共同目标.声乐演唱同时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歌唱艺术,所以在实际演唱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本文对声乐演唱中最常碰见的气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气息与生活中呼吸的异同、呼吸与歌唱的关系、呼吸的训练方法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对声乐演唱气息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阐明了呼吸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