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天的“以德治国”,追根溯源是对儒家“德治”思想中以民为本,立身惟正,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积极合理因素的深刻借鉴和继承,包容了儒家“德治”智慧的深厚底蕴。“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在性质和内容、主体和目的、实施时的地位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以德治国”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对国家管理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含义;分析说明了为什么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及怎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3.
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化的主流,关键是其强调了“以德治国”的原则。历史证明在封建专制统治中,“以德治国”较“刑法治国”有更多的亲和性和生命力。儒家的“以德治国”主要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以德治国”与教化手段对君权的无形制约使中国的封建体制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不断提出“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把“以德治国”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认识,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以德治国”是新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治国方略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它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未单独而孤立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而是将其作为“德法兼治”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来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以德代法的问题。“法治”与“德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历史范畴。“法主德辅”是“德法兼治”及其法治本质的属性规定 ,明法分教是初级阶段“德法兼治”的现实规定 ;依法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保障 ;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关键 ,德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此后,思想理论界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提出“以德治国”的背景及意义为什么我们党在提出“依法治国”治国方略之后提出“以德治国”方略,这是学术界着力探讨的热点,也是弄清楚“以德治国”思想精神实质的关键。学者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以德治国”思想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社会主义既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期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文章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特点、维护国家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加速和推动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以德治国”的产生背景作了理论思考,分析了传统“德治”思想对于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指出变革目前缺乏道德和理想的社会现实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并简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过程,从而得出了“以德治国”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