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关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关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黄山已列入世界自然和化的双重遗产,发掘黄山的旅游化审美价值,将有助于黄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本从五个方面考察黄山旅游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建设日益被被重视的今天,以铜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应积极挖掘青铜文化美学内涵,发展青铜文化产业,实现青铜文化美学价值的当代转换,推动城市生态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具体途径有:借鉴青铜纹饰造型,凸显艺术产品中的"中国印";铸造青铜雕塑,打造城市景观;发掘青铜文化内涵,培育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对价值的一般规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阐释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精神价值(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本身所代表的观念看,刘三姐的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刘三姐的传说是刘三姐文化建立价值和观念,形成社会习俗、制度,信仰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歌谣的集大成。刘三姐歌谣蕴含中国南方稻作民族的信仰积淀;是壮族民众以歌代言诗性思维和倚歌择配婚恋习俗的必然产物;是壮汉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0.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刘三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三姐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承和发展的条件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文化融合这四者整合而成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党的正确文艺政策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自燕条件和民族文化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文化起源于西江中下游地区,其传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沿珠江水系大小支流、沿海,由源头区域向四围传播扩展。其路线大体以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分五路传播。清代以后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壮大、粤语沿江西进,桂东、桂南、粤东等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广府化"、"粤化",这些地方的原生的刘三姐文化逐渐衰落,刘三姐文化的中心区域便开始向"粤化"程度较低的桂西北、桂西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粤西地区深厚的刘三姐文化积淀充分地体现在这一地区丰富的刘三姐文化产品上,对文化产品折射出的区域民族信仰和好歌的文化传统进行探究,有助于将文化积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文化产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刘三姐形象传播与接受的时空范围不断被拓展。作为艺术符号的刘三姐形象的物态符号发生了由神祗偶像到明星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变,符号所指发生了由神巫到政治符号及消费符号的嬗变。刘三姐形象相应地发生了从歌仙到平民英雄到世俗歌者的演变。建国后刘三姐文化被纳入国家话语,成为政治文化的表征并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刘三姐形象的重构要返魅其应有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歌手、歌师,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歌神,在历史上刘三姐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刘三姐文化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发展刘三姐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长短因人而异。刘三姐的生物生命很短暂,但是她的社会生命长久,精神生命永恒。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20.
借《踏歌》舞剧创作的文化品位来阐释《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意识,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这对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