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等多种素质能力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技术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关系,可以更为理性地分析二者的逻辑关系.网络技术对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环境机制、实践机制及思维机制都有所影响.网络技术条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应建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环境,把握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文章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调查研究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建立"责任共担"机制,共同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卢国菊 《学周刊C版》2024,(16):147-150
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实际能力和社会担当的综合性人才,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文章聚焦于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路径,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内在关联时,强调了二者的相辅相成,以及两者互相支持的机制。在结合路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强调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定期主题班会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稳定心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存在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欠缺的现状,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配套措施不完善、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提出了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健全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良好氛围等措施促进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开展校地互动实践研究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同样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我校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湘西南,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少来自边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如何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长期以来,学生自基础教育起大都接受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从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看,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创新能力薄弱、适应周期过长、专业面偏窄、实践能力不强等缺失。究其原因,与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以及趋同化、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难以提供良好的工程教育环境等问题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政府、社会、高校联起手来,创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环境,从深层次上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紧迫,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针对高校学生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信仰引导、精神培养、行为示范、环境熏陶等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的现状,提出了树立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创新潜能的工作理念,采取着力于帮助学生适性发展的工作方法,构建着力于信仰与精神引导、咨询与服务拓展的内容体系,建立着力于鼓励学生创新的工作机制,打造具有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的学生工作队伍;营造崇尚科学与学术自由、注重实践与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是指以实现教育带动创新、创新助力发展为目标,通过培育新兴、改造传统、跨界融合实现我国工程学科长远发展的教育方针与实践活动。材料专业作为工程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可以将问题归纳为课程体系有悖市场需求、实践教育落实效果不佳、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基于四位一体视角,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当从重构教学体系、整合多方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三方面着手,增强人才实践能力水平,为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入一种旨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产学研联盟组织保障机制、专业认证能力标准体系理论、双证书人才就业衔接机制三个方面阐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依据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成功实践,提出一些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管理、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着作用发挥不够、育人功能不强、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从重视农村文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文化活力入手,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文化支撑。本文分析了创新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其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从培植创新基因、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性心理、更新创新观念、创建文化组织环境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创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国有中小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具有高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创新需求的优势及不足 ,规定着其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可选择方式包括 :内部创新、企业兼并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等。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是企业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标志,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但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商业化过程和组织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企业或政府都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提升重庆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由“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技术创新方式、技术创新的法制建设”等构成的“重庆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践平台上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和高度统一。对创新人才而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创新的条件,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点燃创新激情的文化,需要训练创新思维的舞台,需要滋生创新思想的土壤,需要培养创新兴趣的氛围。笔者论述了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并从知识结构、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和创新文化方面阐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SEM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而自主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四个要素:创新环境设计、自主研发创新、自主管理创新和自主市场创新。创新体系的设计可以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而因子分析可以为创新体系提供现实性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也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7所高职院校的186位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能力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贡献总体水平较高;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与知识技能背景、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平台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创新平台环境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最大。为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多渠道增进创新能力积累,提升创新成果产出力;完善配套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外广泛关注的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被国内大学所关注。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就业观。  相似文献   

18.
创新使江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快速腾飞.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导,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障.要保持持续、旺盛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加大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力度,以支持技术创新快速、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理论谈及审计创新,同时指出,审计创新理论应包括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审计教育创新、审计知识创新、审计体制创新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将区域创新理论与城市群理论相结合,通过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创新环境五个一级指标和3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定量研究,计算各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集成值并排名;最后结合具体实际,对各城市群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在各指标中所体现出的优、劣势不同,中部四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各具特色的同时,综合创新能力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