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张恒先生为代表的北美画派是一个活跃在海外跨文化环境中的中国画流派,它尝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社会景观。本文从北美画派的理论主张、时空结构和人文风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北美画派在跨国家文化语境里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创新与思想传播、中国画艺术符号创新与社会传播和中国画艺术表现创新与审美传播。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画的北美画派,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是其绘画艺术作品,的确与西方绘画面貌不同,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在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氛围中,成长着,发展着,实现者中国画在域外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画在世界各地创新形成更多的画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以张恒先生为代表的北美画派是一个活跃在海外跨文化环境中的中国画流派,它尝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社会景观。本文从北美画派的理论主张、时空结构和人文风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北美画派在跨国家文化语境里的中国画艺术观念创新与思想传播、中国画艺术符号创新与社会传播和中国画艺术表现创新与审美传播。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画的北美画派,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但是其绘画艺术作品,的确与西方绘画面貌不同,完全是中国式的,它在一种跨越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氛围中,成长着,发展着,实现者中国画在域外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国画在世界各地创新形成更多的画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造的诉求,就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情境之中。从西方艺术中寻求资源,借以革除或替代中国绘画因因相袭的窠臼,逐渐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写实主义原则的普遍适用,是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标志。写实主义中的再现因素使中西绘画在20世纪实现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在20世纪初,由照相术的流行,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才具备了普遍的接受基础;写实主义补课,是中国绘画走向现代化的开始,同时又是艺术进化论圈套,也正是在谋求进化出路的过程中,中国绘画丧失了它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李琼 《文教资料》2009,(19):89-90
包装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如何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加以传承和运用,已成为当代设计界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包装设计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吸纳各家设计精髓,并与当今流行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包装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5.
对东方文化的向慕是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倾向之一,但这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误读。罗兰·巴特对东方文化的解读主要源自对中国和日本的认识,尤其是日本的俳句和与之相关的禅宗。这些都与巴特的符号学理想契合。这种误读在东西方文化对话中是很有意义的。于巴特而言,由此发现了西方救赎的福地;于东方文化而言,则对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杜飞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99-100
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然它还处在一个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西方表现主义诸流派的同时注意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引进与再造,它对平面化语言的运用和对东方水墨气韵的借鉴都是很有益的探索。当代表现性油画表现人本性、情感化与自由感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它是当前中国油画艺术现象的重要组成,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能够流行一时,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它一反西方绘画拼命简约、冷静的抽象和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否定(观念艺术),把已经扩大了的艺术概念,重新限制在绘画之内,挽救了架上绘画。正是新表现主义绘画使德国艺术再次大放光彩,备受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艺术是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艺术思潮,体现为表现主义流派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发展。表现主义美学则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的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艺术(即表现主义流派的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共通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二者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西方音乐,由于受到社会变动、经济复苏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极其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形态。本文将借20世纪西方新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并以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新音乐”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反传统”思想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对美国艺术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产生了难以忽视的影响。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中流砥柱以及美国20世纪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克逊·波洛克以其独特的美学观点与创作手法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西方音乐,由于受到社会变动、经济复苏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极其复杂多变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形态。本文将借20世纪西方新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并以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新音乐"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反传统"思想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尤其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的创作也深受禅宗思想的浸润,在他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即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为本的精神,彻心见性的武功及独异的艺术氛围,而这些也都体现了古龙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表现主义艺术是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入手,通过与传统绘画艺术比较,可以概括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进一步分析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美学带来的挑战,并能够从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的角度来诠释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现象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艺术家在吸收西方艺术和新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对于传统艺术的发扬。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方艺术冲撞下,中国传统艺术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中国传统艺术想要发展,应将民族精神和气质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5.
油画自16世纪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是西方文化艺术移植到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于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习俗等与中国本土的艺术精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如果忽略或者刻意回避这种矛盾与冲突,简单、生硬地完全照搬西方油画的绘画形式语言,那么它在中国的生长就是畸形的,所接出的果实也非“中国创造”而是“中国仿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改造,使西方油画在中国完成“民族化”的转型任务,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本土文化艺术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中国油画在此形势下必须坚持走“民族化”的发展方向,用创新的、现代的形式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国广大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力量的责任,以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油画艺术形式向世界输出、传达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西方的重要艺术思潮,对当时及后来的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单从表现主义艺术这一方面来理解表现主义是不够的。表现主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现代西方艺术的表现主义;其二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主义,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对应。  相似文献   

17.
油画作为一个画种而真正为中国人接受是从“五四”开始的,它是作为西方先进文化而被欲求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中国接受的。在每一次中国文化的变动与起伏中,这一画种都剧烈地反映出变化中的中国,它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潜藏着一种“对立”意识形态的前卫作用,它是中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油画肩负着两重使命,这两重使命也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去,以求在世界文化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在中国油画滋生的土壤——学院中,中国油画偏重…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艺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它以反传统的面貌和挑战性的表现语言不断变化,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的艺术运动。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方式。当包括塞尚在内的一些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认为视觉世界的真实并不决定于光学和透视学时,许多年轻的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正是在这一重要理论的直接影响下,进行大胆的实践、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从法国的立体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认为:“20世纪的西方前卫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在…  相似文献   

19.
宗教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与宗教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画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将对文人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刘玉芳 《广西教育》2008,(20):15-17
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与观念革命。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叶出现。最初,只是文学史、艺术上的一个很不确定的分期概念。在建筑学中,它一般用来指代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建筑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在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中经常使用它。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