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传承、总结、立足中国古代文论、美学以及文化思想,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事实上,王国维的境界说基本上可以说是西方美学思想尤其是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美学思想的移植,是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境界理论的一种全面切换.这首先表现在,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从实质上来讲它更多地来源于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叔本华的直观理论;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完全立足在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是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与展开.  相似文献   

2.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3.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享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美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美学的转型中具有构纽性的地位。本文从审美独立,审美与人生、境界说三个方面剖析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与美学思想,及其接受西方资源,确阅国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范式的意义,这在当前广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中更具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以“境界”为诗词的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这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美学理想。所以,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本质、美学特征、评判标准和类型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功用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的美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代表他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力作。《人间词话》的中心是“境界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何达到真境界?王国维先生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无疑王国维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创作的核心——“真”。赤心为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强调赤诚之心的重要。他推崇李煜,并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可谓以血书者。”对抒情类散文创…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大陆学界对王国维美学的研究史,在80年代前,大体上是对《人间词话》的探讨史。叶嘉莹作为海外王学研究的佼佼者,其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重心仍落在王国维“境界”说上。故,若想对叶著作学术评估,其要点之一,当在分析叶氏“基准”说与王氏“境界”说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