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康德哲学的任务是要解决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采用的是纯粹理性的先验批判立场,他的使命就是为牛顿力学的合理性进行哲学辩护;马赫完全立足于感觉经验的基本要素,试图解决感觉如何形成认识的问题,采用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玄想的经验批判立场,并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深入批判。彭加勒把数学中的递归论证看作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用约定主义取代康德的先验批判。他们都影响了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并塑造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随着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转向斯宾诺莎的唯理论。  相似文献   

2.
康德认为时空表象是先验感性的纯粹形式,他对时空表象直观性质的论证可以分为惟一性和无限性两个论证,从反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不是概念,从正面证明了时空表象为什么是直观。由于康德文本当中所存在的字面矛盾,导致康德的论证在当代遭受着国内外学者的众多批评,与此同时权威的康德研究者也为康德的论证进行了辩解和回护。结合前批判时期的文本以及康德与友人的书信,同时注意到康德哲学中对先验语言和经验语言的区分,重新审视康德的论证,对国内外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并且指出国内外学者所做出的解读乃至辩护虽然非常有力但依然存在问题。认为康德的时空表象的直观性质在康德哲学内部是可以得到澄清的,也是逻辑自洽的。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5,(7):129-130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不同的自由主体,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理性的自由"。为此需要对康德的自由主体进行辨析。在由众多的自由主体而产生的众多的自由概念中,"先验自由"是核心。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讨论自由问题,是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海美 《百科知识》2023,(27):9-10
<正>哲学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只有经过漫长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磨难,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理论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从自由问题着手研究,能够有效地贯穿康德整个批判体系。自由这种特殊的活动也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彰显出先验与经验、在场与缺席、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张力关系。康德的自由对不同时代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康德留给世界弥足珍贵的一份财富。康德的自由观涉及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邓晓芒把康德的自由观分为三个层次:自由意识、先验自由及实践自由。他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了先验自由的必要性、实践自由的现实性和审美自由的自然目的,建构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自由。一、先验自由自然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被认为是引领“理性万能”的幻觉,通过理性理解把握整个世界。但康德在形而上学的困境中审视了人的极限,开始了理性的自我批判。康德与教条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人的局限性,而理性不存在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究其原因,是对立双方混淆了现象与事物本身,利用仅适用于经验现象学的先验知识原理把握先验事物本身,并将一切归结为遵循自然因果律的机械决定论。一切都是...  相似文献   

5.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而黑格尔则运用传统理性主义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也是德国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康德哲学思想影响和改变着黑格尔哲学,并使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也不断继承与超越其哲学理念,对促进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德哲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体系.康德试图利用自身的哲学理论去调解各种具有矛盾的哲学,如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这也表明康德哲学就是一个混合的理论体系.后代西方学者也不断从康德哲学中找到自身研究所需要的东西,发现其都与康德哲学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又会有明显的矛盾.这也导致很多哲学家不断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其在批判康德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并完成了形而上学体系,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8.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对"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时"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德国语义学诞生、发展和趋向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德国语义学的历史演进秉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康德哲学的思想精髓,从继承和批判的两个维度开启了向现代语义学迈进的崭新路径。在此过程中,语义学家们在新兴的精确性科学如数学和几何学发展的影响下,主张通过采用清晰而完善的逻辑语形构造,以保证语义理解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心理学方法也开始和语义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和意向语义分析的早期传统。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的德国现代语义理论兴起之前,它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科学等各个学科当中吸取营养、开辟阵地,为现代语义学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蕴含的心理意向分析和语境阐释等合理性思维成为了当代科学语义学建设的理论先驱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都曾明确主张逻辑可修正。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根植于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而普特南的逻辑可修正论与其实在论立场密不可分。哈克在批判地吸收蒯因、普特南逻辑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以皮尔士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主张更加彻底的知识可错论和激进的逻辑可修正论。尽管蒯因、普特南以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论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逻辑可修正性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脑—机接口"(BCI)在为人类带来新的生存境遇之时,其发展边界问题同样需要被纳入考察范畴.本文通过借鉴康德先验哲学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基本划分格局,对"脑—机接口"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经验之我"取代"先验之我"的发展模式做出探析,并指出"先验之我"的取缔有可能造成"自由意志"的缺失,而"脑—机接口"作为人类增强不同于人工智能,其价值旨归促使其发展边界就在于"自由意志"的留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逻辑经验主义,是到今天还在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思潮。他们的哲学任务,在于研究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在于考察科学知识的基础和目标。介绍了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两个主要阶段,即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指出了逻辑经验主义在这两个阶段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对逻辑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分别做了理论批判。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知识生产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分别要求以学术为本与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大学内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知识生产的契约关系及大学学术观内涵的改变,使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的学术逻辑亦发生改变,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既有二元对立也有交叉融合,且二者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要在回应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兼顾市场逻辑,"学术性企业"将成为除传统大学类型之外大学发展的新向度;形成连续一体化的多维度制度安排,大学将与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主体构成"四重螺旋"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从1768年到1787年,康德发动了一场空间观的"哥白尼革命",将空间构想为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革命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莱布尼茨空间观的反叛;(2)转向空间的观念性;(3)表述空间的先验观念性、经验实在性以及两者的奠基关系。在这场革命中,康德先后反驳了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与贝克莱的空间观,并用空间与人类心灵的关系来替代空间与各种神圣存在的关系。将几何学表述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努力引导和支配着这场空间观变革。通过对传统空间观的继承与变革,康德为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赋予了一个新的非神学的空间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武春丽 《科教文汇》2014,(34):111-11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18.
西蒙对归纳问题的思考始于科学发现逻辑的探讨。最初,他试图将归纳法排除在科学发现逻辑之外,但未获成功。在以机器发现方法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过程中,西蒙在归纳问题上发生了表征转变,将归纳法合理性的辩护从逻辑角度转到认知视角上来。基于批判现代经验论的温和自然主义立场,西蒙从归纳的似然性和人类认知理性的有限性两个方面抛弃了归纳合理性逻辑辩护的认识论传统,提供了归纳问题的认知解答。  相似文献   

19.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直观形式,而且时间只是内直观的形式,空间只是外直观的形式。康德的这种时空观导致一些实质性的错误,其中之一是,他断言欧氏几何学和牛顿力学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综合知识。文章将“时间”和“空间”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知性层面,将它们加入先验范畴的行列,并且对“时间”“空间”的内涵和康德的整个先验范畴体系作了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论述了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的先验哲学中想象力与时间的重要意义.先验想象力要有存在意义必须与时间同一,同时也要与时间视域的构建和敞开有关.这样的时间构成了先验自我的本质,使自我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性的有限自我.这样的自我其实就是此在的变式.由此,康德的先验哲学动机就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关联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