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之后,各国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日益关注科学普及,科普奖励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十年期间,科普奖励迅速增加.科普奖励可大致分为针对科普活动的奖励与科普作品奖励.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发现国外科普奖励有如下特点:既有专门性的奖励,也有综合性的奖励;既有颁发给特定对象的奖励,也有颁发给一般民众的奖励;奖励形式多样;奖金来源多元.科普作品奖励还有依据目标读者特点和受众知识水平而设置奖励、为表彰科普作家的终生成就而专门设置奖励、设置严谨评审制度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供我国在发展科普奖励中加以借鉴.我们基于这些科普奖励经验和我国科普事业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发展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现实要求。在数字赋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科普资源平台汇集人才,提高其培养、使用效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科普人才资源统计数据,发现科普人才开发使用的问题;以重庆市科普资源平台“科普重庆”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结合相关问卷调查,总结“科普重庆”建设发展的问题与经验;提出以此平台为基础,优化重庆市科普人才的数字化建设,建议在资源平台功能定位、基础作用、功能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3.
积极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德胜  李莉 《科协论坛》2005,20(6):17-18
上世纪90年代,广东处于社会对科普需求旺盛而科普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科协系统借助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类型的科普基地,成为广东省科协发展科普事业的重要举措。一批企事业单位在省科协的指导推动下,逐渐认识了参与科普工作的意义,纷纷要求申办科普教育基地。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科普教育阵地,成为广东发展科普事业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学会》2012,(8):59-60
<正>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科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科普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实践。一、创新思路是拓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万州区的农村科普事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如农村科普资源匮乏、科普服务能力薄弱、科普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新农村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5.
林凤  徐福缘  项育华  韩路 《学会》2001,(2):21-21
科普事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一些社区内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应成为发展社区科普事业的重要依托,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藏科技》2005,(4):55-56
记者五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获悉,从今年起,我国将科普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科技奖励中设立科普项目,其第一次评选即二ОО五年度的评选工作已经展开。  相似文献   

7.
旅游科普--现阶段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分析我国科普事业的困难入手,提出旅游科普将在扩大科普客体范围,改善科普投资主体结构,利用科普设施、开发科普资源,调动科普人员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激活科普运作机制诸方面有利于困难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西藏科技》2005,(3):53-54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近日正式启动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推荐工作,并向各部门、各地发出了《关于推荐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通知》。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科协把推进科普事业发展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得力措施,加大科普场馆、科普队伍、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科普场馆的科普人才为公众与科学之间搭起理解的桥梁,是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力量。本研究以重庆市科普场馆科普人才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与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科普人才培养与使用现状、问题、建议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分析框架开展研究。从分析结果来看,科普人才规模、人才结构、发展保障、服务成效和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健全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科普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科普人才理论素养,进一步发挥科普场馆科普人才效能。  相似文献   

11.
殷洁 《科协论坛》2005,20(7):22-23
多年来,南京市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为科普事业的发展,广大市民科学化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就全社会而言,科普事业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各级科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突破这一阻碍我市科普工作向纵深开展的瓶颈,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科普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家范围的科普工作长期存在着总体效率不高、责任不足、创新不昌、实效不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普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亟需在我国建立并推行科普工作评估制度。评估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事实上,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我国都在全面引进评估制度,以此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对我国科普管理部门来说,随着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引进制度化的科普评估机制已势在…  相似文献   

13.
陈家鸿  谢美洪 《学会》2003,(7):38-39
“经营科普”有两种解释 ,一是运用“经营”的理念 ,利用好发挥好“科普资源” ,搞好搞活科普工作 ;二是将“科普资源”推向市场 ,按市场化运作 ,增强科普活力 ,壮大科普事业。两种解释都含有改革现行科普体制 ,探索按市场化机制发展科普事业的意念。一、“经营科普”的概念(一 )“经营科普”的含义“科普资源”是指科普的载体资源和科普工作者人才资源。“经营科普”有市场化和准市场化双层含义。准市场化的“经营科普” ,是指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所拥有的科普资源优势 ,运用“经营”的理念 ,采用各种形式 ,搞活搞好科普工作。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在科普工作的重要转折时期,旧的传统陋习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部分不良影响仍在阻碍着科普事业的发展,使科普陷入种种困惑中,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无效折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面临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数额提升为每人100万元,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科技奖励增设特等奖,每个项目可获30万元奖励。此外,重庆市还将首次设立科普成果奖,创新性突出、社会效益显著,且在选题、创作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期刊有内容、品牌、专家、读者等多种优势资源,能够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必须探索新的机制,包括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版权协作模式和刊网融合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除此之外,还要为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组织和人才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科协论坛》2005,20(5):12-12
2003年以来,福建省科协党组经过认真考虑,积极推动科普资源的集成,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科普先进县(区、市)评选活动,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这项活动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各参评县(区、市)党委、政府都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并组织各部门共同参与创建。经过为期一年的申报创建和为期一年的定点检查评选,省科协共授予16个地方为第一届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区、市)称号,并给予每个县(区、市)3万元的奖励。在两年多的实践中,这项旨在鼓励科普工作创新,以评先进为激励手段,把原来科协的科普工作上升为党政行为,扩展为各有关方面积极加盟,提高了科普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  相似文献   

18.
金奇 《科协论坛》2005,20(9):42-42
8月1日,由重庆市科协举办的“同在蓝天下口你我共成长”爱心科普夏令营在重庆市五云山寨科普教育基地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9.
《学会》2020,(1)
高校是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校科协的任务。为了加强促进高校科普工作,该文梳理了高校科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以吉林大学为例,探索了在吉林大学科协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开拓思路、汇聚科普资源、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推进建立科普奖励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推动科普工作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尤其是经过2003年抗SARS时期的科普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引发的航天科普热,我国科普事业的社会性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我国科普活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科普活动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工作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