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与审美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两大要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也是各门学科的重要目标。语文教科书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经典文本,本身就是审美与高阶思维融合的载体。审美与思维的融合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赵霞 《学前教育》2010,(1):48-49
思维课程本身是一个系统的目标明确的完整课程,我们由衷地希望,思维课程能够真正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体系中。在此,我们提出三个融合点:思维课程与幼儿园一般课程的融合、思维课程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融合、思维课程与幼儿园教研的融合。而所谓融合,并不是指将各类课程简单地综合化,而是要把幼儿园的课程、日常活动、教研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思维教育的因素挖掘出来,并结合相应的方法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跨界与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之焦点和热点,也必将是社会发展之大势所趋.跨界与融合的背后是思维,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核心和关键."ASA"课程整合体系能打通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多角度、纵深化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与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陶蓉 《小学生》2023,(4):133-13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难以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入手,分析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相融合的切入点以及融合意义,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基础上,结合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复习课教学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以达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英语教学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课程融合而构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和实现,从可视化思维工具应用与地理学科教学结合的角度探讨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路径,从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以及时空的综合分析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物教学中巧妙融合思维导图的实践尝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首先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合思维导图的作用,其次从教学与思考同步、教学与学习同步、教学与应用同步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巧妙融合思维导图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我从对哲学融合的“理想”为起点到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易平思维”就是我这个探索的“过程轨迹”的缩影.我以为:“转化”与“借用”很关键,把东西方哲学的融合问题转化为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融合,为了实现这种融合既要从整个哲学的视野里看哲学同时又要对这两种思维方式分析、比较、综合.在自我的思考中逐渐去化解,最终达到“融合,它的本质是“和”.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8):89-90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应充分利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将数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相互融合,让学生以数学思维的角度探索信息技术知识,以便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挖掘学生蕴含的创新潜力,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不同领域快速发展。本文围绕如何运用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计算思维实践探索展开讨论,为培养高中学生计算思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趋势和重要推动力。当前,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践尚面临着思维、技术以及伦理层面的现实困境。系统思维方法立足于要素耦合,旨在形成相互联结的整体合力,通过系统思维的目的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动态开放性原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拓展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立足系统思维,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应始终以提升学生获得感为目的,找准技术在融合过程中的边界与尺度;加强多要素之间的有效联通,打造全域协同的技术应用环境;突破思维桎梏,积极推动开放型的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打通融合实践“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防止个体思维取代群体思维。学优生、进步生、学困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思维,实现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热潮下,学习者高阶思维研究有了新发展。为厘清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路向,该文精选了相关领域255篇SSCI和CSSCI文章,通过内容分析和观点聚类梳理了十个重点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习者思维特征建模、基于学习分析的高阶思维培养风险预测、扩展现实支持的沉浸式学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教育机器人辅助的高阶思维培养、基于自适应技术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脑机接口促进学习者与机器的人机思维交互、融合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思维发展过程追踪、情感计算促进激发高阶思维的发展潜能、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安全问题、以及智能时代的计算思维与设计思维培养。最后,该文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建议:研究者需要具备迈向跨学科、超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视角,促进“理论-技术-实践”同向而行的路径优化;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升级与突破、多元高阶思维培养方式的融合与转变、思维评价体系建立的价值引领与风险规避等。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揭示了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简约为标准、精益求精,具有聚合性思维、大数据思维、融合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并立足于当前研究之不足,对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创新的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态。形象思维创新的机制可分为两类,即人脑生理活动机制与其思维信息运动机制。前者存在于人的左右脑功能贯通互补机制与脑生理第二信号反射系统机制这两个方面;后者则存在于思维信息相似性的同构机制与思维信息的整合机制,即各种思维信息按照事物内在的本质逻辑而加以贯通融合,以形成思维整体结构过程的必然性。形象思维创新的运动机制必然形成以下自身活动的内在规律:1.意象互渗同构律,即"意"与"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建构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形象思维成果;2.形象共殊结合律,即借助于思维想象力的发挥,共象材料与殊象材料相互渗透、相互结合;3.思维时空结合律,即各种形象材料在特定思维时空意义上形成组合变化;4.形象整体同一律,即思维要素相互贯通、彼此融合,以形成整体的思维形象。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借助思维导图为研究数学课程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数学课程与思维导图形式融合(重思维导图形式)、数学课程与思维导图内容融合(重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与思维导图辩证融合(重科学研究态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依托思维导图将学习者对于数学课程的不同角度的理解进行不同形态的建构,锤炼学习者对于数学学习经验的自我体验和重新创造,使之形成一个有序、有效的数学思维框架,达到数学课程和思维发展图形的无限融合。  相似文献   

15.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贯穿于现行的课程中,但培养的力度、广度和效果仍然不足。为此,教师需要认清课程改革的趋势——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根据要求提早在初中阶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理解计算思维内涵及其核心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以初中信息技术融合课“智能时钟”为例,设计与核心思维活动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型,开展学科融合的计算思维大概念教学探索,从而为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供了一条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于庄子的理论已有很深入的研究 ,只是专门研究庄子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认为 ,庄子对思维对象“道”的精神生命的体认 ,使得思维及用于思维的语言具有了诗意。庄子以这一具有诗意的语言 ,表达了他对对象世界的诗意的思维 ,致使思维与语言达到了“思”即是“言”、“言”即是“思”的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学应将语言和思维置于同等地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与生活、教材贴近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以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语言组织与运用提供不同的思维框架,充实语言表达内容。同时在语言训练时,教师也可以以探究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推动学生的思维交流,使语言与思维更加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数学教学可从在新知探究中深化思维,在解题反思中优化思维,在知识融合中拓宽思维等方面着手,抓住时机,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高阶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综合素养的核心,本研究以“大项目”方式整合学习内容,构建技术融合课程,形成“设计与智造”的典型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经历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以“创意小灯”项目为例,实证研究其培养效果,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融合课程中学生的计算思维、工程思维、设计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王朝闻是中国当代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的美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辩证融合的思维方式进行辨证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将从辩证融合的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对王朝闻的美学思想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