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传统文化在儿童精神世界中面临“断链”,作为守护儿童精神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消除课程建构中的“盲点”,视传统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视传统节目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开发和架构起富有民族气韵的习作课程体系,让儿童在感悟、体验、表达等习作活动中,融入到民族文化的长河,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习作应成为儿童生命体验的表达,成为童年生活的记录,反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发现、认识与理解,帮助并见证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儿童习作应让童年苏醒,回归童年的纯真朴实,回归童年健全的生命状态;儿童习作应让童年真实,拥有轻盈了童年的想象、快乐了童年的玩心、立体了童年的思辨;儿童习作应让童年丰富,如实地表达自我的生命体验,创意地表达他人的生命体验,充分地表达深刻的生命体验,细腻地表达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教材,要走向习作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合儿童文化的"二度开发"。当下,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的开发可谓百舸争流,遗憾的是,在诸多的习作课程开发中,很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我主张",缺乏课程论指导下的科学视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写作内容上,而对教学内容(文体知识)则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界定。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从课程论的视角,去探索童年文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在儿童精神世界中面临"断链",作为守护儿童精神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消除课程建构中的"盲点",视传统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视传统节日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开发和架构起富有民族气韵的习作课程体系,让儿童在感悟、体验、表达等习作活动中,融入到民族文化的长河,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本会使习作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进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却充斥习作教学。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书写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走向儿童生活,寻求习作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儿童习作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  相似文献   

6.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相似文献   

7.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作,可以说是最需要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语文学习领域了,而教材统一的习作设计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富有针对性的习作课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习作课程开发,努力使题材贴近儿童生活,同时将习作的步骤分解,突出过程性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平稳地走上习作的创造之路。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什么?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乡村习作课程从关注书本世界转到积累乡村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上来,已是必须。于是我们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课程意识和观念,形成适合乡村作文教学的习作课程,让儿童的世界、乡村的景色、乡村的人文成为乡村习作课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儿童化作文”教学其本质就是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这些尝试与探索,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当习作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元素都有了这样的指向,都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一脉相承、和谐共生,那么写作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2.
体验是儿童接触自然、了解自我、体认社会的重要路径,体验能唤醒儿童经验,帮助构筑儿童的个人世界。因而,体验式习作课程试图通过这一路径实现儿童经验构建、儿童习作能力和儿童精神成长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开发应当体现三个维度:一是内容维度,指向儿童广阔的生活;二是知识维度,指向教师的课堂作为;三是文化维度,指向儿童对课程的关注程度。这三者相互交融,形成习作课程开发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14.
想象类习作课程面向阅读、艺术、生活这三个向度,致力于唤醒儿童内心沉睡而敏感的想象力。想象类习作课程同样应将表达能力的培养视作核心任务。关于想象类习作的表达技巧,三至六年级应各有侧重,有序训练,螺旋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习作教学之表达的策略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形式,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说”的表达——兴趣做催化剂:“想”的表达——素材为原料库:“写”的表达——习作成加工厂;“评”的表达——修正的试衣镜。在习作指导中,一定要明确小学生习作的新要义,掌握好指导的关键内容,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儿童习作规律的策略。让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笔触反映出来,展现一个最真的自我,让写作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实施离不开知识。知识学习的方式与过程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形成。“用中学”是基于生活情境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习作知识走向习作素养的教学实施路径为:明晰习作素养体系,找准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真实写作情境,诱发知识学习内驱;分析把握习作学情,创新精准习作知识;寻求“项目问题”解决,唤醒深度言语学习;催生知识“聚合反应”,走向综合表达实践;基于语境“对标寻差”,进行言语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要让儿童热爱习作,以表达为乐,教师就要研究儿童的心理与需要,研究基于儿童需要的习作教学。这也要求教师要站在课程开发的高度,对儿童习作教学进行草根化研究与实践。"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其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习作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多年来积累、筛选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期望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为儿童习作提供多元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常常是在童年学习写作的阶段丧失的。因为教师揠苗助长的“教”,让写作偏离了童年生活的轨道;因为教师好为人师的“教”,让写作失去了探索与发现的历程;因为教师目中无人的“教”,让写作缺席了童年应有的品质。就这样,习作教学成了飘浮在儿童生命之上的“热气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如何让习作教学与儿童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19.
认真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努力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习作大多以话题的形式出现,给师生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习作仍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的“苦差”。他们在写作时眉头紧锁,痛苦不堪,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在课程改革中成为热点词,不少教学改革将个性化作为核心标识。习作教学也竭力倡导“个性化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难看出,“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想象表达”,这是习作教学走向“个性化表达”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