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作为教育目标,开发“国学立品”校本课程,做有根的基础教育。设定“1+4+8”的“国学立品”课程理念架构,搭建课程体系,做到有步骤地实施:“蓄德”课程,讲求“仁爱诚信”,培养学生“有仁心”“有善行”之品;“修能”课程,讲求“博观好问”,培养学生“有积淀”“有见识”之品;“怡情”课程,讲求“雅悦健康”,培养学生“有体魄”“有审美”之品;“启智”课程,讲求“慧思睿智”,培养“有智慧”“有创新”之品。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学素养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了生命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1.依托社团和美育开发课程学校依托社团开发了7个生命科学社团课程,如“爱鸟爱自然”“大海,你好!”“神奇魔法屋”“青青绿舍”等课程。这些课程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设发展的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净化心灵,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巾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同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自身特点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开发学校课程的活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和念书赔本现象,正在形成一个农村教育变革临界点;服务“三农”的国家农村教育政策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突破国内外已有的以强化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扩张的价值定位局限,确立以根据农村学生升学、务农、务工的分流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和服务“三农”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再造的价值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要发育为“农村课程”,以实现21世纪初的中国农村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但课程建设“高处不胜寒”的高原现象也开始显现,有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仅仅停留在“学生兴趣”的层面,甚至存在“学校应景”的状况。教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也陷入内冷外热、“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结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在分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薄弱点后,开发了涉及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地球的孩子》课程。由于纸质教材成本高、更新慢,评价得不到很好落实等原因,我们设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平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集成资源呈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互动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克服传统课程的缺陷,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校本课程信息平台开发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融入创新教学模块,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8.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李晓霞 《教师》2013,(28):127-127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要培养具有个性、德性、生态性、创新性的人才。要达成此目的,关键在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各学校还要根据本地实际和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将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精神发展落实在具体的校本实践中。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与实施了"幸福种子"课程,将这一要求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1.
学生发展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和教育价值所在。开发和实施基于学生发展、切合学生发展的研究性校本课程,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理念,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有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期“学校科研”栏目编发的文章是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主体教育视野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实验与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写成的。本栏目将继续为从事各级各类校本研究的中小学校提供发表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13.
吕超 《教育导刊》2014,(10):48-50
广州市培正中学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学校“善正”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彰显学校“全人发展,多元教育”的育人特色,着力构建由“善正教育”、“科技教育”、“文艺教育”三个板块有机组成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成材道路。同时,深化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引领未来,陪伴成长,一起发光”的课程理念,探索“融合式”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倡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发挥家长的潜能,达到家庭与学校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把“被动出席”转变为“主动融入”,实现家校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共同高质量地陪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提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园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组成部分已被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中,而且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能毕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更有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高度,对于所有高中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16.
叶琳 《天津教育》2021,(8):67-68
在小学教育阶段,“光影嘉年华”电影课程是全面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助推器”,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了小学教育教学空间,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助力小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品德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精神指导下,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多种资源优势,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力,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依靠学校师生共同合作和社区力量的支持,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立足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甘肃省洮岷地区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洮岷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歌谣的情感,以学校教育这一传承方式延续古老的乡土文化,达到保护和传承“洮岷花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STEM教育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家或地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提供的支持或指导型STEM课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直接交付型STEM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或与其它组织合作开发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构成了STEM课程可选择的三种类型。其中,兼具“学生发展立场-学校改革创新-教师专业实践”多重内涵的“校本开发型STEM课程”是办学主体实践智慧的凝结。国际上主要从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定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方法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和实践。STEM课程校本开发的国际经验为我国STEM教育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