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回应。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历史课堂须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发现,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厘清家国情怀的内涵,完成培育目标由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建设主题学习模块,实现历史课堂与跨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探索涵养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诸要素的融合与进阶。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乡土资源和试题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表达,也是"立德树人"对历史学科的具体诉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导向,沿着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途径,在多层面、多层次、持续渐进的活动实践中认知家国情怀、内聚家国情怀,彰显活动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以泉州乡土资源为案例,深入探讨“在身边发现历史”的跨学科教学策略。首先,本文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包括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推动不同学科的融合。然后,详细阐述了“在身边发现历史”这一主题的功能性,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以泉州乡土资源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策略,重点在于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深圳湾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例,从学习主题选取、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实施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如何利用特色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景梅 《学周刊C版》2023,(30):109-111
高中政治教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等角度,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并以紧跟时代要求、优化课堂模式和开展实践活动为基础,明确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以挖掘乡土资源、引进家庭资源、巧用时事政治、创建多种教学模式、开展课程主题等活动作为具体对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形成家国情怀意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7.
张莹莹 《四川教育》2023,(12):30-3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项目式学习的组织来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涵养家国情怀,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育人之效。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开发的过程中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综合优势原则、因实制宜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并通过:立足课内学习,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跨学科交流,整合专题型资源;实地参观学习,挖掘课外实践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乡土资源等途径开发乡土资源,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既具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也能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积极运用本地域的乡土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还要借此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为进一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理念,提倡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英语学科主题具有跨学科特点,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体现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英语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小学阶段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了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学苑教育》2023,(28):67-69
口述史料对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口述史料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秉承严格筛选鉴别史料真伪、恰当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等原则,通过引入口述史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开展口述史料系列实践活动等途径巧妙运用口述史料赋能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疑是核心素养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历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较远,常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容易影响教学效果。而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之中,则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资源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对丰富高中历史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均有积极促进作用,是改进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文章就以莆仙地区为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理解。培育家国情怀,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但是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家国情怀教育经常被忽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将细致地介绍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教学用真实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精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社会价值体认。本文从实践角度谈一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时空环境,使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内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四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支撑下,整合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的研学资源,设计了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跨学科活动为特色、以游戏闯关为载体的研学活动,以期引领学生在探奇访胜的同时实现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历史资料,把乡土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学科立场是“实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关键,是“净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的视角,也是“显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功能的基础。学科立场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视域、本质、价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它以主学科统摄相关学科、以主学科核心素养为旨趣、以跨学科实践为过程。面对复杂的学习实践,应构建学科立场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元实践样态,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视域来看,分别表现为“微科”型、“单科”型和“多科”型实践样态;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定位来看,其实践样态可分别视作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形态和理念;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属性来看,又包括议题深度诠释类和项目综合实践类样态。  相似文献   

18.
本土资源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趣味性等特点。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特色研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具有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等优势。文章首先以南宁市本土资源为例,挖掘扬美古镇、顶狮山、美丽南方三大研学资源所蕴含的学科特色、家国乡情、实践趣味,并设计研学活动内容;再以扬美古镇研学活动为例,阐述了研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对基于本土资源的特色研学活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曹小莉 《甘肃教育》2023,(2):111-114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从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坚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传统中的创新性、理论上的实践性、探究中的趣味性及坚持全球观的原则,通过立足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从现实生活出发等多种途径,对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在于对乡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高校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应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以实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但随着乡村社会变迁,村落共同体消解,乡土文化出现衰落;加之社会转型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多元;另外从制度确定到观念跟进,还存在“文化堕距”,这些都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社会学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理论自觉”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内涵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要素。以“社会学概论”课程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调查、体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多元表征与文化渊源,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对社区的主体感、对国家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