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种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旧有教育模式,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为什么要构建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首先,这是由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决定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周围的环境对他有着塑造的作用。上学前,儿童尚没有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却能够把握较为复杂的复合句,是因为儿童在其生活…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活动的定向工具。无论是进行思想锤炼、能力培养,还是进行其他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据,这样才能辨认事物,确定活动的选择指向与方式。在语文教育中,认知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目前,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些同志把认知、能力培养及思想情感教育三者简单地割裂开来研究。有些同志认为谈“语文教育”比谈“语文训练”先进、科学……这样一类的实践活动或言论,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欠就欠在:强调某一同题时就悄悄地轻视了另一问题。笔者拟就认知教育的整体功能实现的角度谈点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观照言语生命的蓬勃成长,是自赎,更是新生。  相似文献   

4.
钱理群主张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重视文学启蒙教育,大力提倡经典阅读和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提出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国文改革的设想,以及“多学科合作”、“老中青三结合”等阅读教学原则,在文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站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立场上,表达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深深的期待和忧思。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语文课程的本质及育人功能,建构“本真教育”的教育哲学观;基于“本真教育”的教育哲学观,提出“本真语文”的教学主张。“本真语文”教学主张教师教学回归育人初心,回归语文教育本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真实发展为本,关注教与学真实过程的语文教学,其核心是为了儿童、为了实现儿童的发展及成长。“本真语文”课堂的四大核心特质,即尊重、简约、智慧、表达。“本真语文”教学主张既是对语文教学实践应抓学科根本的提醒,也是对语文教学实践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强调。  相似文献   

6.
“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则是实现这一主题不可缺少的途径。小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教育,为他们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适时地进行教育渗透,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一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力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基点。  相似文献   

8.
俞漪 《江苏教育》2022,(23):51-53
小学低年级是劳动教育的启蒙阶段,劳动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实践应基于儿童立场,以“循道崇真”的校本理念为引领,以校园为“主练场”,以家庭为“着陆场”,以社会为“对接场”,全层级、全评价,全域升维,全面赋能,打开低年级劳动启蒙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语言中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每篇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忽略了这些。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是使刚入学的孩子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它是孩子后续语文教育的基础。它除了要用语文知识来充实学生,更应用语文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0.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12.
钱军 《江苏教育》2022,(83):61-63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以职业启蒙教育为抓手,积极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学校依托“职业启蒙:指向活动育人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研发水平,对初中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到底有哪些性质 ?根据这些性质 ,在语文教育中又应该采用哪些相应的操作策略 ?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的教育策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工具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为什么说语文具有工具性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试想 ,如果离开了“语”和“文”,“交际”如何进行得了 ?既然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那么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只有当言语能力发展了 ,“交际”方可成为可能。因为要“交际”,所以就一定要有“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如何形成 ?靠“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语文教育的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文章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本精神的失落”问题及现状,随后从理论上对“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选择”作以深度思考,最后探讨了“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应指向学生长远的未来人生,即促进其可受用一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能的不断内生。阅读教学的自救之路在于“正本”,即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品位阅读能力;而写作教学的成功法门在于“清源”,即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的写作与生命言说逐渐合体。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在于“立人”,即为未来社会立有丰厚语文素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适度进行音乐教学,对于儿童的智力、情操和艺术素养都有较大影响。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钢琴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导儿童眼看读谱、耳听变音、用指弹琴、动脑思考、脚踩踏板等。实践表明,4~6岁为儿童听觉发展关键期,此时展开钢琴教育对于儿童的节奏感和声音观念的培养极为有利。本文从钢琴教育和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钢琴教育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强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促成所有学生在语文上的人人成功。语文教学可试行以音符代文的方式,探索中国儿童尽早大量读写的可能;对中国语文书面教材中的文本实行词化性的间疏排列等,以便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进行快速识字教学和高效的阅读训练;普遍开辟“会话交流”课,还原“语文”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汪一帆 《教师博览》2023,(24):39-41
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而教育必须适合学生。但当下的语文园地教学时常背离儿童需求,导致学生浮于浅层练习。基于“适合学习”理论,可构建指向儿童立场的深度练习。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为例,具体措施有:创设催生学生群体深度练习苗头的合适情境,划分拓宽学生全体深度练习路径的合适层次,搭建赋予学生个体深度练习力量的合适支架。  相似文献   

20.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儿童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求异思维发展迅速。如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调动他们思维中的积极性,就能为今后全面发展,培养智力,激发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电教媒体在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儿童情感因素,通过享受美好的事物,感受和评价生活,在愉快中观察、想象,在思想感情上得到熏陶,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