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非对称或倒挂的态势,即学者的关注度与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的热衷和蜂拥而上不对称,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宏伟目标不对称。有的学者指出:在相当的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研究者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指导思想都是不可更易的。第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艺批评传统。对此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接受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进行时代的创造性变革。第二,建设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外来文化,它的批评原则、思维方式、具体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批评对象,具有区别于中华本土文化的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理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学具有指导的有效性,要使我国的批评学建设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中国固有文艺批评的结合点,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构成了社会文化、审美、解构重构三大批评系统,他们在世纪文化语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从泛政治到泛文化的基本走向。这一走向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而对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是文学批评形态流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8,(1):83-91
马克思文学批评是否具有系统、独特的理论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察有着相异的判断和认识。从恩格斯到普列汉诺夫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文学批评本身不构成理论形态,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蕴含着一套待建构的批评理论。恩格斯将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过于简单地阐释为"认识—反映论",而"人类学模式"则是由普列汉诺夫在理解马克思文学批评基础上开创的第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形态。从里夫希茨到韦勒克的中期,人们开始承认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性,但马克思文学批评在理论性质上被曲解为西方现代文论的一支和一般的文学社会学,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的独异性事实上遭到否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期,人们先后从整体论、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和方法重新考察和说明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问题,弥补了之前研究思路的局限性,特别是问题域和文献学的视野为当代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形态探究开辟了富于生机的新径。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8.
正在论及20世纪文学批评的六大趋势时,韦勒克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揭示文学作品的潜在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的一种方法时最能显示出它的优点,但他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成见,认为即使像梅林和普列汉诺夫那样都承认艺术的独立性的批评家,还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决定因素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特色和时代视角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国际局势交织催化的现实背景与中国实践伟大成就的坚实支撑下,这一思想从“立足本土”深刻改变中国到“胸怀天下”逐步开辟影响世界的新境界有着逻辑的必然性。从理论基础、现实机遇、历史流变与实践回应深刻把握其发展逻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境界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著作。试图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更好的结合做出一点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朔批评金庸的事件中,对王朔我的第一感觉不错。不过我这里要谈的是,我觉得这场涉及面甚广的争论中体现了中国当代学批评的典型形态,那就是理论先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源于西方,其观点多是照搬西方,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高度复杂的学科,其中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部分更是如此。"他并强调:"熟悉这门学科的读者会觉得是老生常谈,而对这门学科完全陌生的读者却感到困惑难解。"[1]伊格尔顿提出的问题在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那里曾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清。20世纪40年代,卢卡奇在为米·里弗什茨编选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和文学》一书写的序言中曾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合理性根据、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表现、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源及如何克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进行了研究探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概念到本质再到理论实践创新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如何在实践中保持马克思主义三形态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保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第三,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精神和学科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别林斯基称文学批评为“不断运动的美学”。本文主要从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文本意蕴的无限性 ,批评的个性差异 ,多种批评方法的运用 ,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变化以及创意性误读等六个方面论证其“不断运动”性  相似文献   

18.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借镜西学而不失中国文学本位,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展示出独特的话语阐释方式。将零碎散乱的意念整合成一个有机体系,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实践标举了横向研究模式,开拓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本位的体系建构路径。朱自清的所作所为彰显了一代学者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总体期待,展示了批评史学科前自觉时代的创辟实绩。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运用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它的难点在于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点及系统坐标。从韦勒克、艾布拉姆斯等关于文学批评坐标和系统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四个基本的批评学理论范畴,即本体论、文本论、文体论、价值论,它们互相联系并以作品存在为轴心,构成文学批评形态学的元系统坐标。在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转换,以“四论”中的某一个为基点和轴心,从而构建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坐标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一贯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特别关注青年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对青年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这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而且对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和青年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