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课后服务是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课程形态,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实施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方式单一、责任主体未定等问题。具有“非正式课程”属性的学校课后服务,主要表征为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经验选择、校本化与结构化的组织形态、拓展性与延伸性的教育机会。学校课后服务应秉持“课程化”和“服务性”开发原则,通过精准化的作业设计与辅导、兴趣性的活动生成与开展、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拓展以及基于证据的综合评价来实施。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承担着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期待。“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新教育生态下社会对初中学段课后服务生发的新要求。我校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回应家长的教育诉求、拓展学生的成长场域、整合课程的供给建设,规划实施了“课程超市2.0”课后服务课程。在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索中,不断结合实践优化课后服务课程,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不同禀赋和潜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学生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从课后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课后看护、作业辅导开始走向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化发展之路。当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课程化”不是指学科课程的“结构化”,也不是指“学科化”,而是指以生为本,通过活动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需求。以深圳市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我国“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即在课后服务时段,学生在学校教师引领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与建构的课后服务课程,课程多元“营养”丰富、贴合“体质”顺性适需、满足“食欲”契合兴趣、自主挑选各取所需。课后服务课程“套餐”表现为基本课程、特色课程、留白课程三种课程样态,通过科学搭配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套餐”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23,(18):36-37
<正>从订制、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方案,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到深挖乡土文化遗产构建本土特色的优质校本课程,近年来“双减”背景下的崇明课后服务正不断迭代升级,用心打造孩子成长的课后服务生态,已经成为崇明一张愈加闪亮的教育名片。一校一方案,精准实施课后服务在许多崇明教育人看来,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工作,必然需要“精准”——把握需求要精准,实施服务也要精准。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认知水平、意志品质、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即使同龄的学生其大脑发展的速率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学校里,让同一课程被不同的学生理解,其相应的进程和难度自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后辅导。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之后,学校内的课后辅导教学成为学生的迫切需求。其实,课后辅导对教师来说司空见惯,几乎每天课间、课后都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辅导,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8.
周毛草 《甘肃教育》2023,(14):54-56
“双减”政策的实施,着力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压力。随着配套政策的陆续实施,各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开展了课后服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与创新,对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从“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多样化开展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双减”背景下多样化开展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活动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充分了解我国课后服务的实际水平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课后服务有效有序开展。选取PISA2018数据库中16个主要国家(地区)样本,详细分析作业辅导服务、额外阅读课程教学服务、课外活动服务方面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四省市实际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四省市学校在学生同伴互助以及课外活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提供学生写作业房间、教师辅导以及创造性课外活动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参测国家(地区)。建议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定位,给学生留足练习时间、提供充足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美育、体育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加大补偿性政策,持续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课后服务发展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规范期三个阶段,其价值定位也从最初的看护转为兼具看护、育人、减负等多重目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国家和人民对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有了更高的期待,在达成看护、育人、减负等多重价值目标的前提下,课后服务最终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应促使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也能达成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同时,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正规课程结束后的教育服务,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试验田”,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实践场,两者融通发展将利于优化整体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1.
郭宏君 《福建教育》2023,(27):24-25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经颁布,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热点。如何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安排、如何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是一线学校开展实践探索的焦点。将这些问题与“双减”的重要任务课后服务的实施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思路:课后服务可以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落实提供广阔的时空、丰富的资源;在课后服务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则可以丰富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有助于高质量落实“双减”工作。简言之,  相似文献   

12.
瞿林 《教师》2020,(4):7-8
“三点半”课后服务在我国中小学的普遍开展,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经费支撑和师资队伍等资源的优化。“三点半”课后服务中,校本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规划目标不明确、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连贯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等难题。“三点半”课后服务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发展需注重三点:学校课后管理需更为规范;教师开发课程需更为主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需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3.
买通 《教学与管理》2022,(34):24-28
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型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角色、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政策演进的必然趋势。鉴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普遍存在服务目标定位模糊、协同机制缺乏、质量难以保证、师资负担加重等制约性因素,亟待推动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需要学校构建课程连续体,优化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做好经费与师资保障等方面工作,维护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这一内容成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着力点,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开设课后服务作业辅导课程。就课后服务作业辅导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起点,展开研究分析,运用访谈法,从教师自身、学校统筹安排以及学生三方面对于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根据现有问题进行优化路径探索,提出从关于教师自身辅导策略方面提升、丰富现有辅导策略、学校方面优化师资配置、完善奖励机制、调整计划等多个角度对于作业辅导效率进行提升,以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过程因素,学习支持服务是自主学习的基本保障。本文报告了作者在开放教育试点专升本英语专业课程辅导中实施学习支持服务的行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基于网络的“四导多互动”支持服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做法对其他学科辅导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最后介绍了作者对完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减”教育政策地实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阶段学校开课时间较短,加上“双减”政策要求学生远离课后辅导班,学生早放学之后的看护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出台.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开设方式,成为了当前最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为例,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开设实际,提出了几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内容,它能很好地帮助到学生进行课堂上的知识的查缺补漏,也能兼顾到家长繁忙而腾不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情况.学校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课后服务不仅只是单单地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补充,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双减”政策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从课后服务的深远意义和应对当前背景的措施的开展对此给出一些可供参考学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学校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立足学校的文化积淀,以“君子六德四品”为内涵,开发建设了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从课程结构及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都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样使课程具有活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课后服务成为促进教育公平、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路径之一。北京市通过实施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为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在利用课后服务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对学生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利用行为动力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对7,999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数据和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在线学习辅导次数、辅导时长和辅导时间间隔方面存在具有重尾效应的幂律特征,学生参加课后服务行为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参加辅导的学生学习成绩增值显著大于未参加辅导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值,而且学生的辅导次数能够显著预测成绩增值。在在线课后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长期、持续地参加在线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施的逻辑之一在于减少校内外学习时间资源的过度叠加投入。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发现,校内课程时间对成绩影响呈“倒U型”曲线,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课程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校外补习时间对成绩影响呈“U型”曲线,门槛效应明显;校内课程时间相较于校外补习时间对成绩提升效率更高;校内外学习时间对成绩影响存在家庭、城乡异质性。为此,学校应保证校内课堂时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时间效率;学生及家长需扭转“拼时间换成绩”的教育观念,树立“劳逸结合”的时间配置观;课后服务要关照弱势学生群体辅导需求,缩小因家庭背景、城乡教育质量鸿沟带来的成绩差距,促进校内外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