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是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所不能避免的话题,也是当今新闻报道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灾难新闻中的播音主持人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大都流于普通新闻播报的类型。新闻播音主持人在灾难新闻当中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恪守职业规范的播报者,还是应当体现出自己的人文关怀?以汶川地震为例,从人文精神的体现的角度对灾难新闻中播音主持人的人文关怀体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
袁佩芬 《新闻界》2006,(4):70-70,67
当今社会,灾难事件成为电视新闻选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发生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灾难事件都会迅速登上我国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在拍摄灾难事件或者编辑灾难新闻时,如何处理好灾难类事件的电视镜头,从而使灾难新闻既能体现出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又能兼顾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记者和编辑的道义责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媒体要做好灾难报道关键在于主角的正确选择.在"以人为本"新闻理念的指导下,灾区群众是整个灾难报道的灵魂角色毋庸置疑.但灾难新闻的完整性体现在从灾难发生--灾难救援--灾后重建--灾后反思的全程报道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报道主题.因而,媒体不仅要找准每个主题下的主角,同时要根据灾难事件的进展适时转换主角.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报道中各个主角之间的关系转换,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做好突发灾难的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倪斯怡  李坤 《新闻世界》2011,(6):175-176
本文从李泽厚的审美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跃神"入手,将其与灾难新闻摄影的三个层级形态:展现真实、体现人性、承载力量和希望相对应,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灾难新闻摄影中"欢乐"镜头的体现及其运用,并对如何让用美学表现灾难新闻中的"欢乐"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个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灾难新闻中电视播音主持的人文关怀体现做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灾难新闻"和"人文关怀"的定义。第二部分以汶川地震为个案举事例说明灾难新闻中电视播音主持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一)源于"善良"的真实情感是电视播音主持人文关怀体现的内在基础;(二)准确及时的信息播报、得体的语言和尊重的态度是电视播音主持人文关怀体现的外在形式;(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人间大爱是电视播音主持人文关怀体现的职业使命。第三部分通过个案分析提出了自己对灾难新闻中电视播音主持的人文关怀体现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新闻中,消防新闻报道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之一,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新闻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消防灾难新闻报道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情绪反应,对灾难新闻进行恰当的处理,赋予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本文在阐述消防新闻含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消防新闻报道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与作用,并就消防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既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灾难事件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态度倾向,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是不成功的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受灾当事者、新闻报道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和环节来提升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灾难新闻历来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报道灾难的新闻图片则因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给人以更加直观的感受.不过在灾难新闻图片的拍摄与报道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笔者仅以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从灾难新闻中挖掘新鲜话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王萌 《今传媒》2015,(4):108-109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李晓林 《今传媒》2010,(7):92-94
BBC新闻主持人马丁·刘易斯指出:"悲剧性越强,灾难的图景越骇人,新闻给人的印象就越突出。"①这句话体现出电视传媒人关于新闻选择和新闻表现基础原则(新闻价值观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灾害报道,因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有"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的说法,记者甚至将灾难发生视为重大节日,灾难报道是各家新闻报纸的重点。在我国,受传统新闻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灾难报道被视为"禁区",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刻度都不尽如人意。当下,社会的发展和资讯的丰富对传统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挑战,各类新闻报道纷纷在报道模式、报道理念等方面进行变革,这种变化体现了一种报道思维的革新,值得思考。本文以灾难报道为切入点,分析这种新思维在具体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6.
灾难,分为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即天灾与人祸.灾难报道,是指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报道.灾难新闻几乎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和人情味发挥之极,很容易激起受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灾难新闻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但报道难度也相对较大,容易在新闻伦理方面出现问题,目前主要有采访干扰救援、消费灾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施宛佚 《新闻传播》2013,(2):135-136
因为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显著特征,所以,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之前,事先创建严密而精确的议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建立应急预案、对灾难信息的有效统筹、对记者编辑的专业培训、对灾难新闻的后续深入报道,以及思考新闻媒介对灾难传播的影响等等问题,以应对灾难新闻的特性,从而报道出有条不紊、深入全面、带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新闻。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灾难报道,指大众传播媒介将与灾难事件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新闻性和人性是其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我国新闻专业教科书中,鲜见对新闻性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新闻性与新闻价值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