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读、写除法算式和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我市一位教师在引新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动激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一位数除多位数,可以分解成几个商是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又为后继知识的学习进行了孕伏。 下面仅就这部分内容谈几点教学建议。 1.在操作中建立概念。 教学例1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采用学生同位协作活动的方式,分别把6(7)张卡片平均分成3份,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列出横式,并用坚式计算出结果。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我们平时分东西,往往有两…  相似文献   

4.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5.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6.
1.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①教师用水果刀现场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块后问:这是多少个苹果 ?(师板书: 1/2)继续切后让 5个同学每人拿到半个苹果,再问:谁能根据现在的情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5=5/2 (个)   ②师:请各组同学把课前分得的两个半苹果取出来,用水果刀把整个的苹果切开平均分给你们小组中的 5位同学。然后编出两道不同的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③学生操作后小组汇报:   板书:5/2÷5=1/2 (个) 5/2÷1/2=5(人)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7.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首次接触不能整除的除法,讲清“余数”概念在这节课至关重要。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余数的除法”,教材首先用平均分梨恰好分完和分不完两种情况对比,让学生认识余数,掌握余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因此,直观演示分梨  相似文献   

8.
<正>【课前思考】《除法竖式》一课,是学生在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算式之后除法竖式的起始课。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加法、减法竖式的学习过程已经经历过,掌握了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竖式模型已初步形成。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借助操作通过与横式的对比,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和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除法竖式书写格式以规定告知的形式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9.
教学理念:教学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多少位,都除不尽。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根据学生计算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我首先教学例1,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把三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然后减少蛋糕的数量,让学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人,研究这时每人得到几个蛋糕,从分整数个物体开始过渡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和课件演示,学生很快就得出每人分得三分之一个蛋糕.  相似文献   

12.
《除法的初步认识》(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第3节)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材单独安排一节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等分除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意义。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有如下新的设想。 (一)在游戏中学先用分彩棒游戏引出“平均分”。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按老师要求分彩棒。把8根彩棒任意分成2堆。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出示下图: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过程】活动一:动态呈现情境,动手操作中引发冲突,厘清算理谈话引入,创设教师要分蛋糕的现实情境,在教材原有问题情境上,增加了一个用旧知识“整数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8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获得几块蛋糕?”学生利用旧知列出除法算式8÷4=2,唤起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接着课件相继动态呈现教材的两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第十册“约数和倍数”一章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影响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比较简便、巧妙的方法,让这些困难在他们手里能迎刃而解,以此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里,我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一、巧用除法算式找约数在教学第一节“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动手摆彩色纸条(即奎耐逊彩条),再用除法算式去寻找一个自然数的约数。如果仔细观察例题中的除法算式,就可以发现一个巧妙运用除法算式求约…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教学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多少位,都除不尽。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根据学生计算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李瑶 《广西教育》2013,(29):62-63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让自己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要,除了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还要学会思考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分析,探索出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我镇举行的数学公开课中,笔者领略了众多教师风格各异的教学方法。教学片段1这是一节《有余数除法的应用》的公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先温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出示了一道练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5>()×6;()×7<44……每组同学分别解答一道练习题,各组同学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解答,并进行了总结性提问:"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想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究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还是以学习经验为切入口呢?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呢﹖《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我们多次上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教学起点的把握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二年级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时 ,先讲授了P115页的例 1,让学生知道余数的含义后 ,接着教学下面的片段 ,让学生自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我先让学生拿出 8根小棒 ,问 :“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学生回答 ,正好摆两个 ,并列出算式。然后 ,我又让学生把小棒添加成 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 ,看各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还剩几根 ?同桌进行操作、讨论 ,也要求列出各算式。操作完毕 ,学生汇报结果 :   8÷ 4 =2 (个 )   9÷ 4 =2 (个 )…… 1(根 )   10÷ 4 =2 (个 )…… 2 (根 )   11÷ 4 =2…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应比除数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