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荣 《华夏文化》2009,(4):43-44
翻开《楚辞》,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放眼望去,成百亩的春兰、秋蕙妖娆多姿。,缓缓步入花圃,似乎要被花魂所倾倒。  相似文献   

2.
關於朱元璋删《孟子》,并且不讓他陪祀孔廟的事,我最早是從高旅先生的文史隨筆中讀到的,但一直不得其詳。約略知道删去的有“民貴君輕”和“土芥寇仇”之論,這是憑猜想也會意識到勢在必删的。但究竟一共删了多少章句?  相似文献   

3.
宋蕾 《华夏文化》2012,(4):29-30
楚与汉,在历史时期上相互衔接,在地理概念上也多有重合。汉王朝的建立是在秦统一各地诸侯国之后,来自楚地的力量在联合与对抗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本都来自楚地。因此,汉文化直接吸收包容了楚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在文学与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博 《中国文化》2010,(2):53-64
<正>无论我们对于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子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确实是显而易见的。①除了子贡这里的说法之外,我们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门弟子们讨论或者提到天道的例子。如果考虑到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国内及日本皆曾喧嚣过一阵子“屈原否定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屈原的事迹本不够清楚。屈原的事迹虽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及刘向《新序》等予以记载,但是,毕竟不直接见于先秦史料,也不见于对战国史作了系统记载的《资治通鉴》。而《史  相似文献   

6.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9.
余冰 《寻根》2014,(2):123-127
袁牧之编辑、上海中外书局发行的《戏》月刊,1933年9月15日创刊。十六开本,五十八页。封面标出:“现中国仅有的纯戏剧刊物。”  相似文献   

10.
辅仁大学与《华裔学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蓉 《寻根》2004,(1):48-51
17世纪以来,为了谋求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发展,西方教会通过来华兴办教会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传播西方知识,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教会高等教育支柱的教会大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岁末。上海昆剧团精心制作的版昆剧《牡丹亭》终于同观众见面了。新版剧《牡丹亭》是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们为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而排演献礼剧目,1998年即已筹划和准备。1999年一整年,可以说是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年,他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成功地将《牡丹亭》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14.
只要美国的游人一到萨尔茨堡,一准儿会兴致勃勃地到那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的拍摄景地,亲眼看看那些美丽得近乎仙境的风景。其实,不止美国人,无论哪国游客,只要看过《音乐之声》,都会对影片中这些神奇而迷人的景观充满好奇。然而,我的一位萨尔茨堡的朋友却说,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很少有人看过这部影片。你问他们那首已然传唱全球的电影歌曲《雪绒花》,是不是这里的山歌或乡间小调?他们会撇嘴一笑:不,那是美国人的歌!但是,不要以为萨尔茨堡人心胸狭窄——不愿承认他们这座诞生过莫扎特和卡拉扬的音乐圣城受惠于一部大众化的好莱坞电影。…  相似文献   

15.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16.
《图变——冯斌与他的研究生的中国画当代性研究》展的主题“图”,有3层含义:第一层是“图像”。在当代艺术中,图像主要指20世纪以来,以机械复制的纪实写真的影像如摄影、电视、电影及用电脑设计制作的卡通或动漫,在架上艺术中的利用和借鉴。对图像的利用,使艺术方法和审美趣味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方向上向当代艺术转换;第二层含义是“图画”,是艺术本体意义上的“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命名作品的方式是其名称后都有个“图”字,如《庐山高图》、《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7.
从全部的中国礼学史着眼,隋唐礼学正处于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礼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时期,<礼记正义>正是其时礼学风貌的代表作.孔颍达等人选取<礼记>及郑玄注为权威经注本,并为之撰作<正义>.在这当中,以孔颖达为典型的唐初官方学者,颇为重视北方礼学传统,强调<礼记>为三<礼>学的重心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整合南北礼学.而融合的结果,是使得郑玄礼学体系更具义理色彩.这对唐、宋以来的官方礼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古礼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一书,叙事简明扼要,引流畅通达,质朴无饰,一般比较好读。但在两汉以前,因史料所限,在叙事及采用的疏诏典册中,有些内容涉及汉儒特有的思维模式,及其使用概念的特殊内涵,就比较难读了。本谈及汉成帝时谷永的一篇谏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項陽 《中国文化》2013,(1):31-40
学界对於《诗经》的研究持续了两干余载,学者们从史学、文学、诗学、经学等诸领域进行把握,可谓精深而周致。音乐学界通过“歌词”把握音乐的结构意义,亦有相当收获。  相似文献   

20.
我的故乡,四川东北部的宣汉县,属大巴山区,是古代巴人的聚居地.境内主要有三条河,分别是前河、中河、后河.这便是被地方志专家称作的“三河文明”.这里的前、中、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并非方位上的概念.按文化叠层排序,应该是:中河、后河、前河.中河二源并出,水势浩大,又称中江,本该叫中原河或中原江;后河是后照河的简称,在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集水成川,强行切开山体,流经我的出生地普光镇等六个乡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