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短视频电商在近几年井喷式发展,虽已获得官方认可和政策支持,但行业发展上升期仍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虚假宣传、流量造假、市场权力过度集中等.短视频电商所处的媒介环境是集视听媒介、社交网络和精准传播为一体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这种新型网络空间在传播形态上与以往各类媒介均有不同.短视频电商在经历爆红与严管之后,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而短视频社交平台之内的商业竞争也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应以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分析作为基础,一方面解析作为一种热点现象的短视频电商何以爆发,另一方面反思作为一种新媒介环境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如何形塑线上实践活动.基于媒介可供性分析,文章认为短视频电商不仅是一种新媒介现象,更是线上线下不断交融的媒介情境中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归一化的社会实践,而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情境,使这种社会实践的特殊性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3.
技术迭代升级给予媒介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并在社会互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基于媒介可供性审视有声出版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回答有声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参照。从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有声出版平台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路径,指出有声出版平台转型升维需要在物质层面完善智能生态、强化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社交层面深化情感凝聚、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移动层面加强场景融合,引领移动音频新“声”态,进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内容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5.
叙事与空间的强链接要求人们对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空间予以更多关注。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论,围绕故事场景、故事空间、故事世界三个层面探讨虚拟现实媒介在叙事空间构筑上的可供性:首先,故事场景使得用户沉浸其中,达到身心双重在场的深度卷入状态;其次,故事空间在用户的探索与互动中生成,为用户的具体实践所形塑;再次,对故事世界的建构需要用户主动发掘、解码、组合信息,并产生连贯、整体的理解,其中用户的身体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自建传播平台成为当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一大实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媒介可供性”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界后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评价和考察新媒介方面具有极大的解释力。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人民视频”网站及客户端平台的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主流媒体在传播平台建构中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内容、平台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反思,以期为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媒介“社交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介融入日常生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以豆瓣APP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用户与技术及用户间的互动,进而研究平台如何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豆瓣APP拓展了用户内容感知的方式,增强了其对平台的依赖,并通过圈层化交往实现了对用户的情感动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研究共情互动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积极效果的动因。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共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以期为主流媒体打造共情机制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5G看似关乎传播速度,本质上变革的却是互联网的入口逻辑.手握5G船票的广电媒体如何用好5G、AI等新媒体技术,提前布局物联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阶段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媒介可供性理论探讨了新技术如何通过提升生产可供性水平重新定义影像、社交可供性改变观看体验、移动可供性突破在场之维,提出以新电视概念重回客...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视野,在梳理总结元宇宙媒介特征的基础上,透过虚拟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组成的主客体立体互动结构,详尽审视了元宇宙对纪录片主客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宇宙集体虚拟共享空间提供了一种融主观现实(subjective reality)和互为主体现实(intersubjective reality)于一体的虚拟现实,为纪录片编导创造了全新的实践田野和表现对象,编导创作思维在新媒介环境下表现出由物质性索引向精神性索引的转变趋势;2.元宇宙中摄影镜头虚拟化标志着工具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提升和功能集成性(integrability)的显现,编导和观众借由虚拟拍摄技术(virtual shooting)带来的图像动画化呈现进入一个被称之为信息美学(info-aesthetics)的空间;3.纪录片观众主体性在元宇宙空间内得到进一步扩容,具体表现为反身性(reflexivity)思维的拓展和身份多元化的可能,观众与编导的关系在深度虚拟互动中实现再次重构。此外,本文还在元宇宙语境下就纪录片的真实性迷思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立情绪弥漫于网络空间的问题,既有研究未充分考虑网络平台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平台可供性为理论视角,对微博、知乎两个平台及其用户的质性研究发现:伴随用户的感知、想象和使用过程,平台的功能设计、算法机制、管理方式共同建构了一个支持对立情绪的可供性空间;在本土化可供性环境下,平台一方面从日常化的对立情绪中获取流量,另一方面以弹性的治理逻辑限制极端情绪的传播。文章为理解和反思平台社会中情绪的流量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媒介可供性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的主客体二分法,在对媒介演进的研究中,将技术、行动者主体和环境等的相互关系纳入研究视野,还原了技术这一媒介进化主要推动力的生态意涵。当下,出版知识服务面临着诸多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态化体系构建的缺失。文章基于媒介可供性生态意蕴的分析,论述了出版知识服务的本质是生态构建,分析了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容生态体系、传播生态体系以及多元主体的协同等方面指出其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7.
全民阅读背景下,"流动图书馆"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添助力.文章以当当"流动图书馆"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探讨其阅读服务模式,并分析其构建策略及创新路径,以期为传统"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的研究发现,新技术为现代图书出版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儿童科普图书也在技术赋能下实现了多媒介的文本建构并创设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在空间向度上变得立体多维。AR、VR等交互功能的应用改变了儿童科普图书的阅读模式。多感官设计也被运用于儿童科普图书中,依托实物媒介延伸了感官体验,完成了由具身体验到具身认知的转化,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输。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世间万般变化皆与媒介的参与息息相关,媒介的影响已全方位渗透到当前社会之中。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革新与发展,共情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心理过程,亦日渐受到媒介逻辑的深刻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媒介共情相关的中英文研究,描绘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学科背景、热点议题、方法选择、概念框架、实践应用等主要特征。并基于可供性视角,重点分析、比较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情研究的变化与异同,呈现出以媒介为中介的人际共情和人机共情的双重发展态势,反映出媒介技术与媒介逻辑对人类传播的深刻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知识脉络及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并存留海量数据,反身滋养和优化技术发展,由此构成“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人”之间的多重交互和共同演化。本文与可供性理论对话,将处于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背后,隐匿于平台系统核心位置的“数据基础设施”作为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加以讨论,分别从企业内部应用软件联通、企业外部跨平台应用软件联通、应用软件作用于人三方面探讨数据基础设施的可供性和可供力,以及更为复杂的“人*应用软件”所构成的新技术环境对数据基础设施的反向可供性。基于此,提出了数据基础设施作为隐蔽可供性所具有的可供力的分析框架,向纵深推进了媒介可供性理论,为平台和软件研究以及媒介实践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