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的间隔时间对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期6周、每周2次相同负荷的复合训练,单次训练负荷设定为:训练负荷强度为杠铃深蹲最大重量(1RM)的85%,每两周测试一次最大力量。训练人员根据抗阻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分为即刻组与四分钟组。结果:通过为期6周的复合训练,两组实验组T灵敏成绩都得到明显增长,两组实验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即刻组T灵敏成绩平均提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四分钟组。结论:在复合训练中,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立即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灵敏素质的提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国羽毛球队10名男运动员为受试者,对其卧推、臀推、非优势侧腿举、优势侧腿举和深蹲等5种动作形式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最大重复次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制定5种动作形式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最大重复次数的新标准,供羽毛球运动员抗阻训练作为参照。同时,获得组内最后一次动作的速度,确定训练的安全阈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不同负荷的杠铃阻力练习过程中负荷强度与功率输出的相互关系。方法 12名男性受试着,在Kistler三维测力台上分别负30%1RM、70%1RM、90%1RM杠铃完成快速蹲起动作,高速摄影同步监测。结果随着负荷的变化,蹬地力值、荷重、做功之间都有显著不同(P<0.01),蹬地力量逐渐增加;重心加速度和速度逐渐减小;但不同负荷间功率输出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果显示,3种不同强度的阻力训练对提高人体功率输出的作用基本一致,并不像通常认为的不同负荷强度发展不同力量能力。提示应从新的角度审视杠铃阻力训练中负荷强度与功率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维平 《体育科研》2010,31(5):91-94
用每周一次的肌肉力量训练频率的方法,对高校从未受过常规定期的肌肉力量训练普通大学生,进行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上进行了为期10周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以观察肌肉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训练前后为他们测试了卧推杠铃和直立杠铃弯举的成绩(1RM),还分别测量了练习前后大腿围和上臂围等。训练周期以后1RM比开始前增加了10%以上,不管是卧推杠铃还是直立杠铃弯举等项目都有明显的进步。结果表明,每周一次频率的肌肉力量练习确实能增加大学生的肌肉力量,但这种形式的锻炼并未能使身体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抗阻力训练强度与肌纤维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影响运动成绩的训练因素是很多的,但其中抗阻力训练强度(%1RM)诱导的细胞,分子发生生理性变化是重要的因素.文章综述和分析抗阻力训练对肌纤维产生的适应.当抗阻力训练负荷强度达到18%~35%1RM,即可诱导肌细胞发生肥大反应,而肌纤维类型间的相互转变可能和抗阻力训练负荷强度无关.横向分析优秀举重运动员,表明肌纤维TypeⅡ肥大程度增加最为明显,其抗阻力训练负荷强度在80%~95%1 RM.  相似文献   

6.
核心部位的健身训练受到越来越多健美爱好者的关注。通过对大学生的负荷训练实验,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以提供健身负荷训练科学的心率阈,作为评判核心部位健身负荷训练运动强度的量化标准。结果表明:用80%或60%最大负荷强度的杠铃俯立划船训练心率在103~126b/min,大于重锤坐姿胸前下拉、哑铃俯卧飞鸟;站姿比坐姿和卧姿负荷训练心率上升幅度大;相同的练习,8RM或16RM训练的心率高于1RM和3RM训练的心率,健身训练宜采用8RM或16RM强度练习。  相似文献   

7.
力量训练是运动训练的核心环节,负荷安排是力量训练的首要因素,如何配给“剂量负荷”来实现输出功率的最大化是力量训练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明晰不同力量训练手段的最佳功率负荷(Optimal Power Load,OPL),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量化与总结,发现不同力量训练手段具有不同的OPL。通常,半蹲跳OPL为0%~30%1RM,半蹲起为50%~70%1RM,卧推为30%~50%1RM,卧推抛为30%~55%1RM,高翻为70%~90%1RM,高位高翻为65%~80%1RM。同时,从运动训练实践角度阐明OPL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基本运动能力、专项竞技能力以及促进训练效应向比赛效应转化方面的启示,并为推进OPL力量训练的实践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力量训练能保证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机体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大负荷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使有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认为力量训练可以概括为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种类型;在发展绝对力量的训练中要注意负荷量的增加,训练的特点负荷强度大(75%~100%),每项训练完成的组数多(5~8组),每组重复次数少(1~6次),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为3min,采用大强度训练法训练时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应具备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发展速度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70%的强度,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尽量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感,一般每组重复5~10次,完成3~6组,组间间歇时间2~3min,提出爆发力训练负荷等级与重复次数以及极限用力的百分比关系;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是提高速滑运动员力肌肉耐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练习重复速度要快,采用最大力量50%~80%的负荷,重复在10~30次之间,间歇时间应是用力时间的2~3倍。  相似文献   

9.
将16名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随机分为聚组训练组与传统力量训练组,设计为期6周的杠铃深蹲试验,采集2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深蹲最大力量(1RM)、30 m冲刺跑、原地纵跳CMJ(无摆臂)等数据,探究深蹲聚组训练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周深蹲训练后,聚组训练与传统训练对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均有显著提高,传统训练提高幅度优于聚组训练,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深蹲训练代谢物的累积效应使机体适应性增强;CMJ纵跳、30 m冲刺跑成绩聚组训练均优于传统训练,聚组训练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更佳,其原因是聚组训练组间加入短间歇,能源物质得以恢复,使运动员训练时动作速度和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12周血流限制训练对体操专项女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并对比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招募体操专项女大学生24名,随机分成加压组(BFRT组)和常规组,每组12人,在实验前、后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最大力量指标、力量耐力指标,每次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同。结果:12周实验干预后,BFRT组深蹲1RM实验前后增值为3.17,增长率为4.47%,干预效果比传统抗阻训练好;从横向比较深蹲60%1RM次数组间数据来看,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具有显著性差异(0.010.5)。结合变化率与t检验结果发现血流限制训练对屈肌的促进效果优于伸肌相对峰力矩。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同时能提升体操运动员单关节等速膝伸展、屈曲的肌肉力量,对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效果尤为显著。低强度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其训练效果略显优势,尤其...  相似文献   

11.
为检验已知最大力量(1 RM)预测公式在特定人群应用中的准确性,选取体育教育专业42名男生分别进行两次卧推和下蹲最大力量实测及50%1 RM和80%1 RM负重至疲劳状态(RTF)的最大重复次数,对6种最大力量预测公式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发现,2次卧推与下蹲最大力量实测的信度高,6种最大力量预测公式具有较好的效度,在预测的准确性上具有一定差异。80%1 RM负重预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50%1 RM,下肢最大力量的预测准确性略要高于上肢;BROWN、O’CONNOR与WELDAY等人的预测公式更适用于具有运动背景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轻松练大胸     
袁彪 《健与美》2020,(4):129-133
我们和你一样喜欢做杠铃卧推,但是,虽然你自从上高中以来就在每周一的晚上做杠铃卧推,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偶尔换别的训练动作。用哑铃做卧推不仅对肩关节来说更安全,而且能刺激到更多的胸部肌群,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训练负荷被聚焦到胸部肌群上。此外,当家中或者酒店健身房里训练器械有限时,哑铃就是你的最佳选择。采用本文推荐的胸部训练计划4周,你的胸部肌群将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3.
一、准备期专项力量安排特点 青少年跳远教练员所采取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主要为杠铃练习和跳跃练习,其中以杠铃练习为主。杠铃练习时负荷强度为本人最大负荷强度的40%以上,重复4-12次,重复10组以下,练习的持续时间为10-60分钟,组间间歇时间一般为3-5分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对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20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6周的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测试训练前后最大力量(1RM),测力台测试垂直纵跳高度和力的发展率(RFD)。结果:两组训练后下肢最大力量、纵跳高度均显著提高,铁链组纵跳时力的发展速率显著提高。结论:铁链深蹲不仅可以提高最大力量和纵跳高度,且更有助于整体爆发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评价抗阻训练对改善老年人肌肉力量的效果,为抗阻训练处方的制定提供依据,以MEDLINE和PUBMED为文献主要来源,搜索1990~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抗阻训练对老年人肌肉力量影响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文献,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和相关数据提取。结果对30篇文献进行元分析后发现,抗阻训练后,老年人腿部伸肌群最大力量加权均数差为6.78 kg,95%可信区间为5.92~7.64 kg,平均最大力量增加了24.2%;腿部屈肌群最大力量加权均数差为1.03 kg,95%可信区间为0.93~1.14 kg,平均最大力量增加了20.3%。卧推最大力量加权均数差为11.52 kg,95%可信区间为10.74~12.29 kg,平均增加了26.9%。说明抗阻训练是能有效改善老年人增龄性肌肉力量减退的干预手段;大强度的抗阻训练较中等强度或小强度的抗阻训练更能有效增强老年人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肌肉围度的影响,以安徽省优秀男子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10次重复80%1RM训练。结果表明,在通过4周10次重复80%1RM强度长时间的力量训练后,队员在完成规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被训练肌群肌肉围度有显著的增长。结论:10次重复80%1RM的强度和1min30s~2min30s的间歇训练可有效的发展肌肉围度,可作为发展肌纤维肥大有效手段。旨在通过可靠地训练强度负荷,探索发展肌纤肥大的有效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低负荷加压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血压安静组)、低负荷训练组、低负荷加压训练组和高负荷训练组。低负荷训练组进行35%~55%1RM递进式低负荷爬梯训练,低负荷加压训练组进行30%~40%血流受限结合35%~55%1RM递进式低负荷爬梯训练,高负荷训练组进行55%~75%1RM递进式高负荷爬梯训练,训练后测定血压、血液中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和心肌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高负荷训练组相比,低负荷加压训练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P<0.05);与低负荷训练组相比,低负荷加压训练组舒张压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负荷加压训练组血液中内皮素-1表达显著下调(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显著上调(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负荷加压训练组心肌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显著上调(P<0.05);4)在低负荷加压训练组中,收缩压与内皮素-1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与一氧化氮合成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均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负荷加压训练降压效果优于高负荷训练;2)低负荷加压训练能够通过下调血液中内皮素-1的表达,上调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同时上调心肌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达到降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究稳定与非稳定下不同负荷对深蹲练习时主要肌群肌肉的刺激效果是否对同一肌肉的刺激效果一致.方法:对河西学院体育学院2013年级25名男生进行不同负重的(30%的最大力量、60%的最大力量)深蹲测试,采用BL-820S科研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受试者臀部、下肢6块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进行表面肌电分析,从肌肉活动角度对非稳定和稳定状态抗阻训练的肌肉刺激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稳定条件下以30%RM,深蹲时所有肌肉的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同样的在稳定条件下以60%RM深蹲时所有肌肉的值也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在非稳定条件下以30%RM深蹲时所有肌肉的值也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在非稳定条件下以60%RM负重深蹲时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臀中肌、臀大肌等的值出现显著增长(P<0.05),研究结论:非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持面可能同样具有提高身体稳定性、增加身体表层肌肉的刺激程度,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 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 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最好成绩前6名的运动员力量训练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对国内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专家们的建议,归纳、推理、论证训练方面已经存在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结果表明:1)我国男子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组合器械、功能性力量为辅,高翻、深蹲是发展最大力量时的必做练习,在最大力量训练之后进行跳跃练习,更多安排动作结构与专项一致的力量练习,更加注重大强度下安排力量训练;2)在发展快速力量训练中均采用过跳深练习,一致认为起跳的速度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跳深的高度、周训练安排次数、间歇时间、膝关节弯曲角度等具体操作事宜,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3)功能性力量属于辅助练习,在竞赛准备期、比赛期基本没有安排,在恢复调整期间每周会根据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安排1~2次训练,所占比例在力量训练中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