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学生在“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学习中常见的困惑,提出可以用柱状图这一可视化工具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种类、数量、相互作用,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举例说明柱状图在认识电解质溶液组成、微粒相互作用和书写离子方程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把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提出促进化学思维建模的三个多角度认识策略: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和存在等角度认识常见物质;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从语文、数学和化学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溶液类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3.
以“换个角度看世界”复习课教学为例,基于化学学科理解,抽提出元素和原子、分子的认识视角,将物质的组成、结构、分类和变化等具体化学知识与“宏微辨析”、“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建构基于元素和原子、分子的物质组成、结构、分类和变化的认识思路,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于化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这里说的“点拨视角”,是指对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认识角度。按一般的看法,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的对象,真正的教学视角是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角度。而在这“师生关系”的范畴中,教师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不断地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尔后从事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我们在点拨教学中体会到,这样认定教学视角还不全面。我们认为: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相似文献   

5.
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1.教师→教材/学生。用点拨教学的观点来看,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在点拨教学之前,教师既独立地研究教材,又独立地研究学生,同时,又把教材和学生融为一体加以研究。②在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学生认识教材”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展开来说就是:加着重号的“认识”是教师的“认识”;教师“认识”什么呢?主要是“认识”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及学的效果如何。当然,学生的“学”,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制作盐汽水”为项目开展溶液专题的复习课教学,通过认识盐汽水、揭秘盐汽水的配方和自制盐汽水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建构溶液专题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等化学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等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7.
将激光器应用于固体化合物在溶液中结晶的性质实验,可使激光束穿过饱和溶液观察硝酸钾结晶过程中溶液内部的变化过程。该拓展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化合物的结晶现象和过饱和溶液等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变化和本质等问题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中,形成道论和阴阳论两种主要观点,他们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揭示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三种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设计为例,展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培养过程.通过以数字化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建立宏微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建构认知模型、感受学科价值,全面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教材中,“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必做分组实验有一定难度。制约该实验成功因素诸多。不少文章对其中实验教学内容都有阐明。也都提及“单位体积油酸溶液滴数”和“一滴油酸溶液的纯油酸体积”问题。但绝少提到决定这二者的注射器操作问题。笔者目睹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做该实验过程中不时变化注射器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下册第七节《电解和电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金属导电时,金属本身看不出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解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文中“电解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一说不妥。从CuCl_2溶液的导电情况看,的确是“电解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仅仅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一种情况。如 Na_2SO_4、KNO_3、NaOH 等电解质溶液导电时,  相似文献   

12.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可见,在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认识和研究物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任务。掌握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学习方法,并将微粒观纳人自身的认知体系,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要求[1]。中学化学的五个核心素养也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可见“微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微观的抽象性,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宏观认识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多媒体在化学“微观”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冉波 《初中生辅导》2022,(30):69-72
<正>初中化学是同学们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而作为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开端,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三个课题的内容是对分子、原子等概念的理解、细化和拓展,是从宏观视角到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开始,从而形成“微粒观”,可以搭建认识宏观、微观之间的桥梁,建立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古字的“健”为强壮有力,“康”为平安,安乐。以此推义,强壮有力、平安快乐就是健康。其实,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无病即健康”。这是人们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认识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医学科学发展,传统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健康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整体健康观念是建立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发展的新健康观,是对健康本质和内涵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崔鹏 《现代教学》2006,(7):112-115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初中化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概念,是溶液概念的深化,同时是学习物质的溶解度的基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常见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现象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又是比较陌生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以及它们与溶液“浓”“稀”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初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及学科要求,本节课的目标设守为:  相似文献   

16.
借助pH传感器实时测得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两个电极附近溶液pH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阴极附近溶液pH>7呈碱性,阳极附近溶液pH<7呈酸性。基于这个发现查阅资料从微观角度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实验过程中,利用阴极析出铜的同时,也有气体析出这一异常现象,开展了趣味实验——在气泡中长大的“铜树”。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但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却没有明显现象,本文分别从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反应后气体是否存在、反应后生成物的性质等角度,使“无”现象的反应转化成“有”现象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德技并修”职业教育理念是在“为谁培养人的新期待”“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新变化”“如何培养人的新路径”等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但在贯彻这一理念过程中仍然存在内涵认识不深入、评价体系不健全、育人环境不优越的现实困境。这需要从“德”与“技”互动互融耦合关联共同体、先进生产方式角度加以认识和理解,通过转变“德技并修”认知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保障体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等举措切实落实“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培养学生微粒观角度构建“分子与原子”的实验教学设计,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验创新教学两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依据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对微粒观培养的教学活动设计由浅入深,通过感受微粒存在、认识微粒性质、明晰微观视角、升华微粒情感等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微粒模型,逐步建立和提高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20.
倡导科学探究式学习是基础教育中学习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科学探究式学习则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能加深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人们从“现代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