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22,(2):12-13
<正>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是酷爱读书的典范,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本书作者从熟读“诸子百家”、史书手不释卷、爱读诗词文赋、巧读古典小说等方面,生动讲述了毛泽东一生中富有代表性的读书故事,重点展现了中华优秀典籍对毛泽东人格养成、诗词创作、启智增慧等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序跋■陈福季毛泽东手书:论诗词暨诗手稿毛泽东的一生是戎马倥偬、工作极其繁忙的一生,也是勤学不倦苦读为文的一生,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生与书与书的序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毛泽东的全集至今尚未编辑出版,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序跋,现在尚无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伟人一生,书读万卷,藏书卷帙浩繁。那么,毛泽东究竟有多少藏书呢?据毛泽东最后一任秘书张玉凤女士说:毛泽东藏书全放在中南海故居的菊香书屋中,有1万余种、10万余册,这是一个中小型图书馆的规模。毛泽东藏书的种类繁多,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不一而足,甚至连当年比较盛行的“小人书”(即连环画),也在他的收藏之列。这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中国文史类图书,占了总数的30%至40%,马列主义著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对来说,外国文化的内容数量较少。 从1997年开始,张玉凤开始主持《毛泽东藏书》编…  相似文献   

5.
农民爱读书吗?读了多少书?读的什么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常德市农村进行了调查。一、农民读了多少书?据调查,常德市现有农村售书点158个(其中民营售书点143个),有农村发行人员196人,1999年1~5月间书销售总额为2905347元(其中新华书店为2637330元)。从调查得知,近500万农村人口的常德市,近半年时间,人均购书0.58元。常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绝不属于贫穷地区,购书量如此之少令人难解。另外,笔者曾就农民读书问题作过随机抽样调查,从回收的266份问卷来看,年…  相似文献   

6.
请读书目     
人一生总离不开读书,正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哪些书应先读?哪些书可选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需要名师指点的。北大、清华继承上个世纪20年代为学生开列书目的传统,于21世纪伊始聘请校内外专家,分别为本校学生编制了包括85种和60种图书的推荐书目。上海市的复旦附中、格致中学等几所中学,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也分别向学生推荐了10种图书。这类书目,过去叫导读书目、必读书目或推荐书目,从语气及文字上总觉得有指手画脚、居高临下之感,含有一种教训的味…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有关毛泽东读书生活及读书笔记题材的图书,日益成为扩展和深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李锐的《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张贻玖的《毛泽东读史》,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王子今的《毛泽东与中国史学》,吴丽镛的《毛泽东读古书实录》,吴宜、温宪祝的《毛泽东读书与写文》等书出版后立即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销书。不久前,广东人民出版社作为精品战略的重点出版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下两卷),由于它的编写体例在同类书中独树一帜而格外受到专家的好评和读者的欢迎。出书不到一个月就再版发行了7万册,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书市中成为备受欢迎的精品书之一列入畅销排行榜。  相似文献   

8.
王飞 《档案天地》2011,(8):33-35,57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最受毛泽东重视的文学作品之一。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从青少年时代就对这部小说情有独钟.甚至直到晚年还常读不厌。由于毛泽东兼采诸科思维之长、独具百家学说之底蕴,作为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文入和政治家,毛泽东读《红楼梦》,具有自己独特的评说。  相似文献   

9.
当代巨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毛泽东一生的宏图伟业中,不难发现毛泽东具有独特的思维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的思维艺术》一书,是从纵观毛泽东一生革命活动的角度,从大量确凿典型的历史史实和生活画面中精心筛选,并进行由表及里的艺术加工而编辑成书的。这是研究毛泽  相似文献   

10.
林雪  邓明斌 《大观周刊》2012,(43):266-266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编写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受到《书目答问》的启发,后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外必读书目?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只读各自专业的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一般知识,也就必须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以外的书。书是人类的益友,善读,得以医愚。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笃志好学,涉猎广泛。他持续一生的爱好不仅是博览群书,并且非常地喜欢与报纸打交道。据伟人研究名著《毛泽东传》一书作者R·特里尔认为:在对书籍与报纸的汲取知识方面,大英博物馆中的马克思属于前者,而没有围墙的学子毛泽东则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而毛泽东自己就最重视读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他都读。而且有的书他还要反复读,《红楼梦》这部书读了五遍,长达四千万字的《二十史》他在通读之后,有些地方又反复去读。渊博的知识,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功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从毛泽东的读书,想到了我们的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不读书,这是  相似文献   

13.
这里讨论的这些书你可能要花50年才能读完,当然读者可以用少得多的时间去完成,重点是它们将会成为整个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书碰巧比最新的畅销书更具娱乐性,但是在娱乐的层面阅读并不是从中获益的最好方式。它们能提供更为广大的东西,类似爱情、婚姻、抚养孩子、创业和成家所能带来的东西。这些书能带来丰富的体验,成为内在成长之源,所以我们才说"一生"的读书计划。这些书是一生的伴侣,一旦成为你的一部分,就将在一生的时间里影响你、帮助你、伴随你。这些书应该细细品读,就像结交朋友不能匆忙行事。这份书目不能读完了事,而应是相伴一生的宝库。我们的目的非常简单。《一生的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涛 《大观周刊》2012,(23):41-42
毛泽东的一生是破旧立新、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为革命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终成伟业。毛泽东青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刻苦努力,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而四处奔走革命,历经千辛万苦而矢志不渝,毛泽东的一生是立志、励志、弘志的一生。毛泽东一生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但在制度建设方面最终没有突破儒家文化的窠臼。以儒家文化的视角解读毛泽东的一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18.
飞花拾零     
拣字纸读的大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一起被马克思赞誉为“超群的小说家”。然而这样一位大作家,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家境贫寒,念完中学后不得不为生计奔走。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他当过仆人、家庭教师、当过兵打过仗,也有过囚徒的生活。尽管命运多舛,他都能在逆境中奋进。他酷爱读书,嗜书成癖。自己穷得没有钱买书,就千方百计找书来读。有时实在找不到书了,他就到街上去拣废纸,从中找出带字的纸头,津津有味地读。正由于塞万提斯如此勤奋,再  相似文献   

19.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