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此,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做到在主体和客体问题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论述庄子的主客体平等、主客体相互联系及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等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思想,并认为庄子的主客体关系的思想有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巍  王英 《文教资料》2006,(34):75-76
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与客体进行了新的概括,本文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为一定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而并非抽象的、泛泛的个人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4.
郭红军 《天中学刊》2011,26(3):2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是单一存在,明确自身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够见诸于客体的客体性,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义,才能够互相影响,形成具有促进关系的良性教育。本文在辨别、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基础上,形成辩证性的论述,以此来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反思,深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和实质性的关系。在世界中 ,只有人才够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谓客体是指与人相关的现实世界 ,而不是传统教科书所讲的“整个世界” ,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 ,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试论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主客体关系问题各自寻找它们之间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对主体和客体在认识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各自的模型,力图揭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本文拟从考察主客体统一理论在近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探讨一下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说明以下三个问题:(一)、近代哲学认识论关于主客体统一的理论及其局限性;(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理论;(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与受教育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理论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主体-客体”或“客体-主体”的结构模式是不科学的。对其科学认识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和教育与受教育在其过程中的各自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上作归结。具而得出如下结论:教育是主导性主体,受教育是客体性主体,即“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法的本位是在人域社会内部对权利、正义、秩序等价值目标的追寻。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和法的历史更替角度看 ,环境法是以环境利益和人类利益为二元本位并以环境利益为优位的  相似文献   

12.
基本颜色词语隐喻意义的现实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颜色词,尤其是基本颜色词的研究在近四十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传统以Berlin和Kay的基本颜色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颜色词语隐喻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又缺乏对隐喻意义现实来源的探讨。基于这些考虑,本文在介绍基本颜色理论的局限性之余,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抽出一条主线,由此构建一个大体的框架来较详细地分析颜色词语的现实来源。  相似文献   

13.
说明理由制度的程序价值和现实意义,即有利于保证执法公开,实现执法公正,减少执法偏差,增强决定的一致性;有利于约束行政裁量权,防止决定专横和任意,使得决定更趋于理性和正确;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个人尊严,增强对行政决定的接受程度;有利于减少行政相对人的争诉,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利于扩大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权力行为的可预测性,增强行政相对人的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其实践价值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加强监督、从严治党,防止将"人民利益"虚幻化;也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学为导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总体观念.从“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并加以切实贯彻,对于我们所从事的高职教学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教是为学服务的。知识主体建构过程中 ,教师的导修、参谋作用 ,体现在具体教学策略应用上 ,这是导修的价值所在 ,也是参谋的成效所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 ,师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 ,更应该注重主体建构策略的设计、研究和实施 ,以完善教学 ,促进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9.
要办好报纸 ,必须正确认识受体的主体性作用 ,要能及时传播新闻 ,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种种重大问题 ,帮助受众提高思想水平和生活质量。消息传播要快 ,内容要新 ,文章要短 ,要有活力 ,有生气 ,信息量要多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才可能被广大受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到这一点 :首先 ,要融合多种教学法 ,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启发学生 ,要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