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风险信息采集—风险预警指标库构建—风险评估—预警警报发布为逻辑思路阐述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模式。根据对人才流失风险的识别,从个体、组织、环境3个方面构建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风险指标进行评估。最后,根据BP神经网络原理确定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模型,设计预警模型的构建步骤,进一步对风险等级及临界值进行设计和界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心里契约的图书馆人才流失预警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流失已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结合心理契约的内涵提出将心理契约的变动引入人才流失预警模型.同时根据心理契约违背的相关征兆,在人才流失预警指标框架下给出了相应的图书馆人才预控措施,从而体现了预警管理"防范于未然"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邹萍  董颖 《情报科学》2015,(1):43-48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率高、年轻化等现象。从博弈的视角,构建了图书馆与人才之间的博弈模型,并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博弈双方的稳定策略。提出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机制、重视人才培训开发、构建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健全监管约束机制四个过程的动态组合方案,建立新的博弈均衡,使人才流失危机得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研究法分析我国IT企业科研人才流失现状,应用德尔菲法从环境、组织、工作和个人几方面总结影响我国IT企业科研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将层次分析法和因素评分法相结合构建适用于我国IT企业科研人才流失的预警模型,测评对象可能的得分为(0,100],划分为(0,25]、(25,50]、(50,75]、(75,100]4个区间,对应巨警、重警、中警、轻警4个危机等级,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以期减少IT企业科研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5.
电力市场中市场力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SCP分析框架设计市场力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预警模型确定预警界限,根据不同的警限设置预警信号和划分预警等级来构建市场力风险预警系统.电力监管部门可根据预警系统的运作对市场力风险进行调控和决策.同时,为使预警系统能够动态地和全面地监控市场力风险,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市场力风险预警制度;二是适时调整和完善市场力风险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6.
ARCH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慧敏 《预测》1998,17(4):55-56
ARCH模型可以用过去误差解释未来预测误差。本文将ARCH模型引入宏观经济预警,讨论了ARCH预警系统的指标设计、ARCH预警方法以及预警警限的界定,给出了一种具有ARCH特征的警限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借鉴国内、外对人才流失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模型,大量调查黑龙江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发现黑龙江省高校人才流失的特点,剖析黑龙江省高校人才流失的根源,从而构建黑龙江省高校人才流失预警系统,期望能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健全和持久运作。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流失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谈到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接着重点分析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最后阐述控制人才流失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些现状和特点,并针对企业人才流失产生的原因,从企业、员工和社会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企业对人才流失情况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才流失是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建筑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及如何预防人才流失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山西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聚集预警熵权可拓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3年的人才预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人才聚集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制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推动作用促进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呈现转好的局面,但文化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却阻碍了人才聚集的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为防止山西人才聚集的非经济现象更加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张莉 《科教文汇》2014,(6):95-96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分析,结合昆山市地方产业发展特点,总结吸取国内外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构建了适合民办院校商科专业群的“一个中心,两层目标,三级阶段,四大平台”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人才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实现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意义重大。通过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协调性构建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数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影响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金来 《科教文汇》2013,(36):185-185,18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一个方面,还包括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经济的建设和“新工科”的快速发展急需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大学二、三年级的多门专业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分阶段加入小组课题和团队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结合不同阶段的课程特点,将小组课题内容循序渐进地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由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延伸。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工科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团队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冯蕾  孙汝杰 《现代情报》2012,32(1):73-76
具有应用型地方高校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移动知识服务平台是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培养"卓越工程师"服务的基础平台。应用型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有限的条件下,从基础做起, 通过移动知识服务平台融入科研团队,辅助教学科研,展现自身特色,嵌入科研开发过程,体现嵌入式、主动性、个性化、增值性服务意识,全方位的支撑学科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兵  胡中韬  梁林 《科研管理》2019,40(8):224-233
在借鉴并改进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人才聚集程度的指标——“空间人才密度”,构建了人才聚集与社会平均生产率及区域经济之间的适度关系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京津冀与长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人才密度”指标能够有效衡量人才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空间人才密度与人均GDP间呈倒U型关系,且随时间持续动态演化。总体上,我国人才聚集态势良好,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或接近经济适度值。但从京津冀现状来看,三省市均处于人才相对稀缺状态,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是人才数量和人才使用效率偏低,而非区域内的人才配置。  相似文献   

18.
归纳了人才政策发展的时间性、空间性和历史性三个特征,把人才政策分成了吸引与保障政策、培养与发展政策、管理与维护政策和评价与考核政策4类。基于人才政策特征和分类方式构建了人才政策发展三阶段模型,并利用中国2000~2018年人才政策发展情况进行了验证。最后,建议政策制定者了解本地区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发展阶段、关注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合理搭配人才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近几年来,预警问题得到了国内学术界和情报界的普遍关注,关于预警问题的理论研究日益兴盛。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各界对预警概念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分歧。准确认识预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建构和完善预警理论体系、改进预警工作意义重大。[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对预警概念的主流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预警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预警本质上是一种情报预测与警报活动,其核心是情报分析。预警是情报部门的主要职能,预警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决策反应,但将决策反应纳入预警流程,事实上是扩大了预警的外延。  相似文献   

20.
本土科技人才问题是当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对本土人才要"并用并重",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专门针对本土人才的人才计划。文章分析了当前政府科技人才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时代我国不能延续这种大规模的政府人才计划模式——除少数人才计划如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需要特别保留并改进外,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应该回归常态化的市场机制,赋予单位用人自主权,从过去重"引"人才转变为重"用"人才,开创健康有序的科技人才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