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明末清初学顾炎武十分重视金石字的考释。顾氏的金石字考,在勘正金石碑刻误字的同时,对石刻碑中的俗字、武后制字、避讳字也能一一指明。此外,对于碑刻中的一些语词,顾氏也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3.
许丹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30-135
顾炎武身当明清鼎革之际,标举经世致用之实学,其金石学著作《金石文字记》博赡通贯,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体现了其以小学明经通史的学术路径.《金石文字记》一书的音韵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正韵书之误,确定字音,利用音韵学知识考证石刻文字变化过程;其文字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正字之误,利用文字学考察文字变化;训诂学成就则主要体现在以义训为基础,着重考察词义源流及词义分化. 相似文献
4.
陈扬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8,(9):30-32
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明诚与金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
金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宋代,并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当世名儒多投身其中,赵明诚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历经二十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宋代金石学集大成之作《金石录》,共三十卷。通过叙述赵氏生平及金石碑刻的搜集整理和《金石录》的成书过程,力图完整阐释《金石录》在金石收藏领域的地位及其内在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1613—1692),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1644年。清兵入关,次年五月,清兵渡江,顾炎武参加了保卫昆山县(今属江苏)的战斗。失败后,顾氏决心离开江南,作长期大规模的出游,鸠合同志,图谋天下大事。清顺治十四年(1657),顾氏45岁,开始向山东出发,后来遍游河北、山西、河南、陕西一些主要地区,最后定居在陕西华阴县。 相似文献
7.
颜光敏是清初山东著名诗人,是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他文才超拔,笃于友情,和当时文坛诸大家交往密切。颜光敏有诗集《乐圃集》行于世,曾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大家的高度评价。他平生交游甚广,和多位明遗民有过往来。其中,颜光敏与顾炎武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分析《颜氏家藏尺牍》等资料,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人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8.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陈祖武的学术生涯始自顾炎武研究,其相关学术成果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顾氏生平方面,他澄清了顾氏抗清、北游等事迹中的诸多疑点,并依据确凿史料做出合理的推测。在顾氏学术方面,他指出顾氏之学已突破程朱陆王框架而有新的内容,其哲学思想虽然零散但自成体系,其政治思想的特质是忧国爱民,其历史地位在于开启学风、示范方法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陈先生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多闻阙疑的求实精神和不拘成说的创新精神,尤可树为学界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明诚用一生的精力收集、编录和考证金石碑刻 ,写成《金石录》一书。《金石录》题跋强调金石补经证史之功用 ,如证史之误、补史之阙、纠史之妄、考察典制 ,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赵明诚《金石录》金石证史 ,能够客观公正 ,唯实是从 ,进而考史论史 ,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11.
《山右石刻丛编》收录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到元朝灭亡前一年(1367年)碑刻七百二十通,其文献存在的主要时间与两次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吻合,成为研究山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活化石。《山右石刻丛编》是研究和认识山西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是清代金石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可以补民族融合"史料群"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史传文学中偶尔会出现虚构现象,这些虚构往往是史家有意为之。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信史难征,史家不免设身处地,代古人而言。但有些细节仍未交代清楚。首先,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历史与历史文本之间必然会有距离。其次,历史的虚构是以史实为依据的推理。同时,也有史家价值观的寄托。从这些角度,我们能够更有条理、更为清晰地来看待历史的虚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滑稽列传》中幽默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对滑稽一词的来源、古意及今意、内涵和外延给予了细致梳理 ,归纳出了滑稽属幽默的艺术范畴。同时对滑稽的表现手法在具体言行中的幽默表现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从而阐明了滑稽这一概念与幽默之间的关系 ,总结了幽默艺术在《滑稽列传》中的作用、影响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彭知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4):127-131
《唐书志传》是采用按鉴演义的方式编撰的,但它并非简单抄缀补辑史籍而成,实际上融入了编写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依《资治通鉴纲目》编年,摘录原文,同时通过剪裁史料,重新组织故事情节,并对史籍语言作润色、修饰,增强艺术感染力;在《资治通鉴纲目》叙事基础上,铺陈敷演,生发想象。以《唐书志传》为代表的这类按鉴演义历史小说借鉴、吸收史籍艺术营养,推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王记录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8.
清代《重修周遗民猗顿氏之墓记》记述了猗顿致富的史实,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碑文作者借以阐发了若要富而不朽,必须立功、立言、立德的思想,对今天已经富起来的人仍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文武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2):6-10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胡宁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5):71-74
春秋晚期大夫家史的兴起,是先秦史学发展和史著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左传》所记载的一些春秋人物传说为切入点,考察《左传》对家史的取材,可知既有直接取材也有间接取材.这不仅可以说明家史是先秦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还能提示我们先秦史著复杂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