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英国对传统学徒制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采用"工读交替"职业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传统学徒职业训练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融合,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研究英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为推动我国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及企业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德国培养了各级各类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德国的繁荣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是不断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德国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协定、实施支持计划、开展推广活动、推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课程认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企业,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事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职工在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企业化培训水平。为此,我们有必要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企业化培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中企业化培训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企业化培训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重要作用己成国际上的共识。本文从政府重视并引导企业参与、提供经费支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校互动培养师资、以及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对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经验进行介绍。结合我国现实,提出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需求激励、改革职教课程以及强化实施校企合作和构建开放性职教实训中心,来增强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祁晨 《现代职业教育》2024,(14):100-103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度和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理念强调“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企业的任务”,政府层面以法律为约束力、培训条例为标准、职业能力为导向、激励政策为保障,充分凸显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这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技能型人才短缺状况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企业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培训学徒比例的下降,澳大利亚现在及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的技能型人才危机.对此,联邦政府、行业协会和各州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对技能型人才缺口危机.具体内容包括:政府追加资金,激发企业积极性;减少技能型人才移民;制定企业计划;实行培训和学徒制一体化;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等.联邦政府将继续与各州政府通力合作,为公民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优质培训开发他们的潜力,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和质量.此外,许多职业教育和培训专家也就如何应对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学轻术”的文化,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各方面的保障,政府要完善现有的法规和政策,从法律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支持和投入职业教育,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要研究探讨政府协调管理的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及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来分析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通过改革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培养复合式、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从建立之初即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地位,明确培训方向与目标,持续探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通过确立教师入职资格与职业能力国家标准、建立师资培训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建立在职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以及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培训合作等举措,建立起了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依托国家标准且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谈谈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其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职业教育中的四方,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四方应如何准确定位,从而找准职业教育类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无锡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品牌和核心技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逐步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职业教育地位低、投入少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统筹规划、政策、资源,确保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职业教育学校要完善职教体系,加强职业教育计划与课程体系的超前性和实用性研究.把职业教育与中小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对学生加强和开展诚信敬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及其管理体系健全,认证体系严密,各管理部门职责分明,而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有以下启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职业教育认证与管理体系非常必要;企业必须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培训》2003,(2):19-20
一、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形势下,行业、企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适应职工转岗和再就业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充分依靠企业、发挥行业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二、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对本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一、切实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至今已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建立起初、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了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力度。培养了大批从事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生产操作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为我国的技术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成为构建我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共生视域下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是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共赢"的基础上,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及促进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而自愿建立的合作关系。通过对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的特征、建立过程、角色分析,对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观念,必须破旧立新。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固化在中等和专科两个层次,企业培训缺失、社会力量薄弱,由于路径依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破解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性人才、办职业教育就是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就是合作办学等“四大”陈旧观念;同时,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树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技术技能人才等“四大”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必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文章以西安职业教育现状为例,基于职业教育应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视角,剖析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关联方在该机制中的角色和职责.  相似文献   

18.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1.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似文献   

19.
德国、澳大利亚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联系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借鉴其经验,我国应以立法形式赋予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权、决策权,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日常管理,统一和完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行业组织也要发挥桥梁和主导作用,协助政府办好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人才市场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发展高职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