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范畴,更多的内涵和更强的综合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是一个庞大的母系统,这个母系统又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们有“从心所欲”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只要不破坏这个系统的“矩”。语文学科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活动于课堂,更需要活动于社会之上,自然之中。语文教学的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怎能只局限在课堂和课本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相似文献   

2.
曹动清 《上海教育》2009,(13):53-53
何谓“活力课堂”?我以为,就是“使课堂充满活力”。它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动态的描述比静态的描述要难,但它更能反映教育规律的特征。也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样的理解太狭窄。“课堂”,是一个“场”,教学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使课堂充满活力”的主要对象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的层面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的层面也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范畴,更多的内涵和更强的综合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是一个庞大的母系统,这个母系统又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们有“从心所欲”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只要不破坏这个系统的“矩”。语文学科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活动于课堂,更需要活动于社会之上,  相似文献   

4.
解其梅 《成才之路》2009,(11):48-48
所谓“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细节”也就是很细小的要点。它可以是一个提问,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一个师生的互动片段,甚至是一个微笑、一句话……课堂也正是有了这样美丽的“细节”,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在细节上构筑充满灵动之美、智慧之美、人文魅力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严丽仙  林高明 《师道》2008,(1):23-25
课堂纷繁复杂、变化无穷。它并不像工厂的生产流水线那样呆板而易于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个性鲜明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与“生成潜能”的孩子,所以课堂中总会有“预设中的生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超越文本,连接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海华 《广西教育》2013,(41):25-25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资源”一词经常会跃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也越来越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一些新的资源,课堂也因此变得开放而有弹性。面对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体,面对课堂中瞬间形成的动态生成资源,我们该如何及时捕捉、智慧甄别,并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农业系统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系统.如“农作物——害虫——益虫——农药”构成了一个系统;食物链中的“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微生物分解”也构成了一个系统,等等。系统分析是人们分析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校园舆论”等在内的附属于学校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囊括了学校系统的各结构因素,因此,“校园文化”亦即一个学校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课堂听课评价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听课评价法又被称为课堂观察评价法。通常,它包括预备会议、课堂听课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堂听课前,评价双方必须举行一次预备会议。我们不应该倡导事先“毫无准备”的课堂听课,因为它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也不应该倡导突然袭击式的“推门听课”,它完全背离了“尊重评价对象”的基本原则。预备会议最迟安排在课堂听课的前一天,时间15-30分钟左右,目的是让评价双方预先确定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困难和问题、听课方式、听课重点、课后评价的时间和地点等七个方面。1.确定教学进度每一节课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实验主持人、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在《理想课堂的“三性”》一文中说:“‘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他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有三个要素: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朱永新教授说:“其次就是它的兴奋性,在课堂里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它不兴奋起来,它就很难,所谓的自然,自然我觉得是一种属性,包括个性,它本质也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1.
<正> 1.近几年,大家已经习惯了一个用词,即“机制”。实际上“机制”就是“系统”,本是机械学里的一个专业名词,我们把它引用到科技、经济、社会等体制改革中来,就称之为“转换机制”,那意义也即是系统调整。既然是系统,调整就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我们通常使用这个名词时往往把它具体到一点,或一个方面,那大抵是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名词的内涵。系统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只有两种因素在改革中达到辩证统一,“机制”才能转换,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经济、社会都有个“机制转换”的问题,也即是说,这三大系统均存在着目前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与“教室”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classroom。尽管我们是用两个不同的词去指称它们,但通常人们仍然把“课堂”和“教室”相等同:以为一道墙、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围出一方空间.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读书的感觉。然而,课堂并非教室。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取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3.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课堂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系统理论有句至理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个中奥秘。便是内聚力。即全体成员保持在一个群体内的吸引力、向心力。这是一种个体和谐共振后产生的巨大“合力”,也是一种超越了单一个体之上的勃勃“活力”。以学生班集体内聚力而论,它是师生、同学间关系和谐融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  相似文献   

15.
刘大军 《广东教育》2003,(11):24-24
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个惊喜,也会出现一个个意外。那天数学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尽管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让人始料未及。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一张纸。”他一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反对。“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我也觉得一张纸是长方形。”“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觉得它是长方体。”……我心里可急了,才刚开始新课啊,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  相似文献   

16.
课堂的微观结构实际上反映一种教学观和“一条龙”思想,笔者从“分块与组合”的探讨和验证中谈到,怎样活化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结构的优化问题。教学也是一个系统,“个体差异”妨碍结构优化,解决这个问题,就能有效释放教学功能,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课堂上,老师提问:“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它看见了什么?”好几个学生回答:“小猴子看见了玉米。”这种回答,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读懂这一个句子:“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这一句话有四个分句。第一分句是结构完整的句子,第二、三、四分句都是承前省主语的句子。第一分句是回答老师问题的依据所在,其结构是: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生”是指活着的,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  相似文献   

19.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翻转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探究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换上升到“课堂指导者、促进者”的课堂角色;教学形式由“知识的传授”转变成“课堂数学交流、探究数学问题”的互动形式。本文探讨了在翻转课堂中,“说数学”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经验性思维水平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一、结构与知识结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结构既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也是它的基本属性,世界上没有无结构的物质.我们之所以注重结构的研究,仅在于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结构,最一般的理解就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和怎样构成”;在汉语中,它既有“构造”之意,又有“各部分配合,组织”之意.即它既是一个动词,又是一个名词.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知识结构问题,无疑包含它的名词意义和动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