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业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中所经历的重大转折,是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事件,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冲突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视角,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做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技巧、方法和途径,以期帮助大学生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克服其消极因素,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大学校园文化这一特有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这是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感到难以适从,以致出现了“问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4.
论挫折教育对大学生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缩短社会适应期,实现大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到合格的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是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提出正确运用挫折教育这一新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顺利转变,早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5.
"90后"大学生是"90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社会,在完成学校社会化的任务后,开始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个体行为适应性能力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生存选择、社会认同是对青年人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考察青年人个体行为适应社会变革、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两个基本指标。为此,基于生存选择和社会认同设置问题,采用实证的调查方法分析"90后"大学生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厘清对"90后"青年人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是"90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社会,在完成学校社会化的任务后,开始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个体行为适应性能力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生存选择、社会认同是对青年人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考察青年人个体行为适应社会变革、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两个基本指标。为此,基于生存选择和社会认同设置问题,采用实证的调查方法分析"90后"大学生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厘清对"90后"青年人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的原因,也有农村家庭和学校先期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的结果。通过完善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机制,加强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及生活指导等,以促进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选择性,其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化不足、社会化过度、价值观异化等问题。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与高校体育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许多和我接触到的大学生常常问我这样几个问题:现在听说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怎么办?知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大学生应当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等等。我想,大学生的自我塑造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明确大学的意义;二是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来完成自我塑造。一、大学的意义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大学是青年人社会化的最高建制。大学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锻造基本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其中,对大学意义的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利弊并存,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弊大于利。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一是个人消费潮流化;二是人际关系世故化;三是思想观念功利化;四是价值取向从众化。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防止这种现象产生,主要应从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社会化的个体意义及社会功能,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学习任务不明、个性发展不够、角色扮演不当等问题,完成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不可轻视,社会化程度将在他们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中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利弊并存,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弊大于利。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一是个人消费潮流化;二是人际关系世故化;三是思想观念功利化;四是价值取向从众化。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防止这种现象产生,主要应从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社会化的个体意义及社会功能,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利于创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化的完成,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5.
实现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过去,我们往往把班集体看作是校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个单位,一个仅仅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微观的、封闭性的小群体组织。但实际上,班组织既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实体,班组织内部同样有着种种的社会关系。学校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组织这一社会系统中。因此,营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学校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大学生职业社会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的力度和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导致新入职的大学生表现出种种的角色适应不良、角色转变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职业认同、企业世界认知、职业角色的确定、职场人际和求职准备五个方面,逐项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快速融入环境,适应工作,减少流失率,从而顺利实现职业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形成和未来社会适应发挥着重要功能。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树立通过社会实践促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路径,对于大学教育本身及大学生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阶段连接着个体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是形成个体稳定个性特征的过渡阶段。高职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子群体,在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存在许多独有的问题和困惑。文章从社会学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角度,对影响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建议,即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努力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做好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指导工作,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联合、关注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继续社会化视角分析贫困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时空上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问题的产生、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生存环境的忽略、真正继续社会化问题的转移。研究发现,单方面完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补助政策和心理健康发展无助于贫困大学生继续成才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将贫困大学生的继续成才发展纳入社会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从而准确了解贫困大学生完成继续社会化时所出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毕业分配到如今的主动求职,大学生必须学习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就业.然而,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就成为现代大学生教育和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催生了人们的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