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珍珠是美国人,却一生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她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家族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及小说写作等方面的推崇。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3.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亲自见证了旧中国的生育文化,并在《大地》三部曲中作了丰富多样的描绘.赛珍珠以女性和母性为出发点,倡导中国妇女节制生育,创设专门机构安置弃养儿童,充分显示她对女性生命的关照和对社会的关切.她对中国生育文化的认识,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特殊性,暴露出华裔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华裔群体自我和解下的文化反思,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华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伍绮诗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忧虑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7.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8.
极具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毛猿》展示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归属感和存在感的丧失,从而开始对自我进行不断的思考、审视和定义的过程。本文从身份角度梳理作为现代人的毛猿对自我身份的探求。伴随着一系列的焦虑、痛苦、迷茫、求索甚至斗争,最终发现自己不但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而且无法同自我进行和解,从而揭示了现代人弥漫着无限悲剧意味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创作是文本创作中的一种特殊模式。如果对"跨文化"的理解认识不足,就可能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文章从"跨文化"的概念入手,阐释了目前大量文本研究中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在文学创作中跨文化实现的手段,并提出了"域内跨文化"和"域外跨文化"概念,以期为之后的文本创作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剖析了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这对其作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方化和西方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和赛珍珠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化论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的联系,本试图通过对赛珍珠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客观描述与分析,更加客观公正地揭示出赛珍珠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从小和中国人混在一起,在讲英语之前先学会了讲汉语,所交的第一批朋友也都是中国孩子。她是如何了解西方文化并接受西方文化的培养的呢?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3.
《村庄秘史》,是作家王青伟经过20多年的酝酿和构思,在感同身受了国族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焦虑后,呈现给读者的一部"魔幻史诗"。这部厚重的文本,以揭示南方农村秘史为题材,叙述着一个个诡秘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传达着作家对个人、社会和历史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臧杨柳 《考试周刊》2010,(42):27-28
赛珍殊一生创作并出版了70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其创作信心源自于哪里?她为什么能够如实描绘“中国农民生活”?本文主要探寻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凤凰周刊》近期发表署名石勇的文章认为,“我爸是李刚!”和飙车、泡美女、炫富等,实际上是一个形成中的“上等人阶层”在进行夸张的身份建构的宣示。在心理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新的阶层在形成中,建构自我认同时无法避免的神经症性紊乱。  相似文献   

16.
“文学即人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形象的心理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切入口.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解读《祝福》主人公祥林嫂形象提供了新视角,可从人物衣着打扮、话语特征、行事方式、心理特征四个角度来探究她维护自身身份时独特的心理状态,审视其对命运的无妄挣扎,进而理解其不可...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9.
女CEO、女律师、女教师、女记者、女工程师……女性的力量已经不言而喻。似乎所有的声音和迹象都在凯歌高奏,为女性职业者勾勒出一幅华丽的画卷:“世界是你们的。”然而,当职业的命题又一次汹涌而来时,摆在所有职业女性面前的,不仅仅是关于职业声望这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20.
广西作家凡一平的长篇小说《变性人手记》通过塑造童汉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在身份焦虑与认同之间的矛盾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物,其身份在性别和文化上都呈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