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社会上开展丁关于教学的大讨论.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田月红 《学语文》2010,(1):55-55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还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还有一个月就期末考试了,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每天早晨走进校园却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是什么原因?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一看,才明白:原来老师正在给学生们做练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这正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以读为主,朗读教学省不得。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悟到: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响亮依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应该是有声的。  相似文献   

7.
田罗军 《学子》2013,(6):145
语文教学是否充满无限的魅力,朗读是一个关键。朗读是将书面语言有效转化为发音标准、感情丰富的有声语言的一项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又有利于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接下来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终于由杂烩课回归本位,但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呢?笔者就朗读对"语文味"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琅琅书声便是学校的象征,此起彼伏的朗读声犹如一阵阵动听的乐曲沁人心脾。从古至今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语文教学经常让学生将经典篇章熟读成诵,从孔子到陶行知,中国的教育家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当今校园里、课堂上却鲜有琅琅书声,学生也不大愿动嘴了,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逐渐下降,语文素养也急剧下降。针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不重视朗读的现状,本文就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实施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  相似文献   

11.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千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要立足于一个“读”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李蕴慧 《新疆教育》2013,(14):58-58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感教学自叶圣陶、夏丐尊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就一直成为研究的重点、热点。然而,语感教学论一直面临着“抽象语感论”的责难,曾被许多人视为神秘的、不可言传的“语感沼泽”。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语感教学的本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本文试图阐明言语形式是语感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为《化学奇谈》译本写的序里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重温这句经典语言,有助于我们把“读”与学习语言的关系想清楚,彻底扭转现在还盛行的“重讲轻读”的偏向。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读”能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17.
栾颖超 《现代语文》2014,(6):114-115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从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那些先贤大家们,审视他们学习的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诵读在他们的成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吟哦之间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8.
江道军 《文教资料》2011,(31):68-69
本文探讨了新视域下培养学生朗读语感的方法,认为培养朗读语感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新 《教育论坛》2007,(5):21-22
朗读就是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知教材内容、获取文章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也是语感培养和情感熏陶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他把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到“语言文字”,基本见解和夏先生一致。叶先生明确把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灵敏的感觉”称为“语感”,并指出获得语感的途径。吕叔湘先生于1984年又把语感看成是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