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讨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问题,认为方言的语源考订要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束缚,追求角度的新颖,从多角度切入,建立起立体的语源考订格局;要在研究方法有所创新,这就需要取法现代科学,运用现代的语言学原理,对方言材料进行归类、分析和综合.只有做到将各方面条件完美地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才经得起语言事实和历史的检验.本文着重研究考本字的方法,阐释语音的关联性、意义的渐变性、字形的理据性及地理的相近性.  相似文献   

2.
方言词典编纂中,考求和使用本字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用字考究、释义确当的方言词典可以为通语词典的编纂及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现已出版的几部西北方言词典中,偶尔可见本字失考、用字不确的现象及其他一些可资商酌之处。文章通过实例辨析认为,方言词典用字在注重“溯本”的同时,还要注意从“俗”从众;应适当克制使用冷字僻字;本字待考的词语,可采用通行辞书中的写法;推溯词源和考求本字时应注重与姊妹方言的对比解证。  相似文献   

3.
考证方言本字的工作中,有好些复杂的情况,人们不可不把握其中的规律,讲究恰当的考证方法,该文就此规律与方法问题提出三个条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阜阳市常用方言口语词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义,有必要对其本字进行考证.本文在搜集分析大量方言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语音对应关系,借助古代文献,联系其他方言考证阜阳方言词的本字,指出其特色词汇在语音、词义等方面受到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唐河县位于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在音、形、义三方面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保存有一些古语词。文章从语音、词义、用例等方面,对唐河方言中看似“有音无字”的疑难字词作一些探讨,以考证其本字。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变体.方言也有书写符号.桐乡方言是吴方言的次方言,属浙北片,既有吴方言的一般特征,又有其“个性”,如无摄口呼.桐乡方言的书写符号可从古字典及今之地方志中找到,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代词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之一,对其考释,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演变。四川方言表"那么"的字型十分丰富,有"尒(尔)、尔馨宁馨如馨、能、恁么(么)、恁、那懑、那们、那么"等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主要是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运用历史词汇学的观点以及考释本字的方法考释四川方言中表程度的代词"那么"的本字。  相似文献   

8.
幸嫚 《华章》2010,(27)
所谓"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本文根据训诂因声求义方法和训诂的法则,从探求语源的角度,通过古籍文献为佐证和比较互证对兴义方言中的几个特色词作本字考.  相似文献   

9.
甘肃方言本字考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研究中本字考证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加深对该方言语音层次和音韵史的认识;加深对方言词汇史和语法史的认识.考本字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和常识.基本要求有:音韵论证;词义论证;书证;近亲方言的检验.本文考证的甘肃方言本字有:拿或搬动(东西)的"何",疑问代词"啥",形容人结实健壮的"大",量词"个",小睡义的"寐",眼睫毛的"睫",菢小鸡的"伏",表舒服、愉快,高兴等义的"饶",小孩儿换乳牙的"毁".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词义、语音,对湘方言中"洋(~火虫)""枞(~树)""诊(~病)"这三个字进行考辨,得出它们的本字分别是"萤""松""整"。"萤火虫""松树"是古汉语词语的袭用,而"整病"则是词义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有“考本字”的传统,本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永州方言中表示“水溅人”这一意义的不是“溅”字,“灒”才是其本字.本文从一个方面指出了在方言中一直存在的用训读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l akh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和文献用例两方面入手,认为临猗方言中表示“啄食”意义的[^ctao]本字就是“啄”;表示“食用油在低温时凝固”意义的[ctcS^h ]本字就是“蛰”;表示“用容器存放”意义的[ccS ]本字就是“盛”;表示“接住”意义的[ccsē]本字就是“承”。  相似文献   

14.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真包含于la真包含于k^h 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真包含于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真包含于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15.
方言研究中总有许多词语因有音无字或本字待考,而让研究者在记录和释义时颇费踌躇.我们可以通过邻近地区方言之间相同或相关词语的对比分析,对这些疑难词语进行解证.以甘肃山丹方言作为参证,对<扶风方言>一书中一些词语的语音、语义及书写形式进行探讨,推究语源,考求本字,准确释义,对西北方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有借荐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与尖音相对相生的一个概念,团音在现代汉语及其方言中有多种模式,也反映出了不同的音变现象。在有些方言中,中古侯韵、痕韵、登韵的开口一等及庚耕二韵的开口二等见系字读音,与某些团音形式相仿,但并非团音,而是元音舌位高化的产物,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客赣方言毗邻地带存在着一些过渡词,它们进而延伸到客家方言区,有的发展成为客家方言特征词,主要有同族词"踮"、"点"、"漱"、"鏉"类,单独的词有"濑"。本文考证出它们的本字及其形成原理,对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滇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汉语方言在滇西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以及汉族移民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其中保山方言又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大部由北方方言词汇构成,多接近普通话词汇,大致读音相近,保山话也被人们称作"小北京"。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深度访谈探索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并探寻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方言是对部分古汉语的现实反映,其中吴方言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语音。所以,对吴方言进行共时、历时的纵横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隶属于吴方言的温州方言中表“馊”义的[?ji^33]进行方言本字的考察,论证“馇”及“偈”较之近代及现代方言志中所使用的“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方言研究与方言词典编纂的用字也需要规范化。确定方言词语的规范字形要在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具体方言的音义系统、形义学原理以及从简从俗的原则,努力做到科学、规范、简便、通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