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秦统一的原因,以往学者较多关注的是政治和军事原因,但笔者认为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实力的竞争,秦的统一,当从这一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2.
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统一的原因,以往学较多关注的是政治和军事原因,但笔认为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实力的竞争,秦的统一,当从这一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中后期,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了秦的东进步伐,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战乱纷争,诸子争鸣,勘称我国历史上一大乱世。在这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背景下,秦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引领时代的健儿。秦国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上萌发出来的大一统的文化思潮及独具匠心的文化格局成为其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这些最终促使秦人走在历史的前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秦统一度量衡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度量衡制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之一。秦朝通过一系列具体、严厉又符合实际 ,比较科学的措施 ,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保障体系 ,最终实现度量衡制的计量单位、进位制、量值标准三个方面的全面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对统一、统一者和统一的方式的选择和态度是多向性的;统一符合人心,但人民反对用战争来实现统一;人民是反秦、仇秦的。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秦国认识到六国统治者的短见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充分利用当时的间谍战思想和人才,积极开展间谍战,瓦解六国之间的合作,破坏各国的君臣关系,使其自毁长城,终于实现称王的目标。秦国的间谍战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战国早期,七雄并立,相互制衡。战国中期,七雄接壤,地缘冲突不可避免,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向西南吞并巴蜀,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秦势如破竹,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以全新的视角,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实行变法,推行农战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对我们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中后期,大国争霸更加激烈,敌友关系变化更快,连横合纵的形式也多样化了,盟友国之间互相派相成为连横合纵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两国更好地沟通和协调,更好、更快地执行两国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以便快速打击敌国。总的来看,虽然少数活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大多数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秦国占据西部关中地区,其都城不仅易守难攻,且地理位置尚佳,农业基础扎实,修建郑国渠工程更是让秦国农业发展如虎添翼,在大面积耕地土壤作为后背支撑的条件下,为秦国一统六国提供了丰富的粮草储备。同时,秦国地区虽然偏居西北,但社会环境十分稳定,人口数量尚可,兵源较为稳定,地区适宜养马,从而为秦国兵力大幅度增强战斗力。此外,秦国在天子守边,少数民族威胁下,还可保持头脑清醒,更是为日后统一帝国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只有短短15年,加上秦朝统治者在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过程中,也力行树立法家的权威性,以至"焚书"、"坑儒",使得秦朝史学著作留传至今的极少.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秦朝就不重视史学.无论是从秦朝政治的"大一统"观念上,还是从秦朝对史学控制的加强上,都不难看出秦王朝对于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边疆问题而引发的"边患",自秦以来,一直是历代中央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几无一个王朝无"边患"。至清代,清王朝所面临的边疆问题,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之前的历代王朝有所不同,更复杂、更尖锐、更严重,也更难解决。概而言之,既有民族问题,又有统一与割据甚或分裂的问题,更有列强的觊觎与侵略。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复杂的边疆问题,不仅关系清王朝的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清朝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以这种新型民族观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措施,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较成功地解决了之前历代王朝难以解决的一些复杂的边疆问题,其做法值得总结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从简牍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一般认为,因秦代父子大多异居别业,故核心家庭是当时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扩大家庭极为罕见。其实,这一观点带有主观臆想的色彩,并无可靠的立论依据。从秦代简牍资料来看,秦时的家庭类型中,核心家庭与扩大家庭是同时并存的,而且扩大家庭是家庭结构中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私立教育起步于公元前六世纪。先秦时期:既有倡导教育为本、注重人文精神的孔孟儒家私学;也有倡导以民为本、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墨家私学;以及汇聚不同学派大师,融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稷下学宫等模式。稷下学宫学府区结构的二级管理体制,已隐现出当代大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结构的雏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据史料栽,我国的丝织业起源于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丝织工艺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出了我国早期丝织文化起源早、分布广、用途多、品种丰、技艺精等诸多特色,为我国成为“丝国”及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世界纺织技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考古、文物、历史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界对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开始予以重视,对重现于世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气氛和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7.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有山河阻隔,但自古以来两地就有着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分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三个时期,考述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状况,发现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秦朝妇女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拥有婚姻自主权、秦朝法律保护合法的婚姻,并对妇女进行保护以及秦时妇女可参加各种社会生产活动来看,秦朝时妇女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甚至达到了近乎与男子平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9.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韵语中长入与去声的合并在不同韵部内并非同步的,从西汉到东汉,长入与短入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