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编辑工作,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事精神产品的征集、选择、整理、加工,促成其发表或出版,使之有效传播的工作。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包括了导向性、中介性和隐匿性。①编辑的中介作用是由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编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代表社会的利益,实现特定的社会要求和期望,从事的是一种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精神活动。它对人的发展起着手段性、工具性的作用”,②即中介作用。编辑工作的中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始文稿向出版物转化过程中的中介,称为物的中介。第二是人的中介。在信息传播的系统中,编辑在编辑活动中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作者、读者、审者、编委会(主编)四者的关系。编辑处于四者关系的关节点上,无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编辑,还是作为活动过程的编辑,都具有典型的中介特征。学报编辑也不例外。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这个社会角色完全处于整个编辑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中介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好其中介功能,才能使编辑活动有声有色,才能使学报永远具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编辑,也应该是一种社会角色。我觉得,在关于编辑工作的规律、编辑业务、编辑职业道德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有必要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和研究编辑角色的问题。这是因为,作为编辑人员,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职责。或者说,如何理解自己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所担任的角色,对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表演艺术上说,一个演员只有深刻地了解、熟悉、直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创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编辑角色“扮演”得出色与蹩脚,同样取决于我们对自己角色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编辑社会学是编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编辑工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基本研究内容 ,具体研究编辑工作与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联系。十年来 ,编辑社会学的研究不断向深层拓进 ,编辑的性质、功能 ,编辑角色等基本理论问题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本文拟对这些基本理论成果加以综述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1 关于编辑劳动的性质特征  十年来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有“二性论”、“三性论”、“四性论”、“五性论”、“六性论”等多种观点。“二性论”的代表是吴道弘 ,他把编辑劳动的性质和特征概括为选择性和加工性。李荣生则坚持编辑活…  相似文献   

4.
出版界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校对可有可无”。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不少出版社撤销了校对科室。因此,重新认识校对在出版系统运作中的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校对的明显价值在于它的中介作用。校对工作是一种中介性工作,即在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个作用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列宁说过:“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校对的中介工作是一种独特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编辑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这个社会角色向来是被放在从属的次要位置上的。在文化产品生产的机构里,也可称为编辑群体,编辑是处在最基层的具体操作者,谓之为人作嫁衣裳的角色。但当仔细分析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后发现,现代编辑并非是被动的社会角色,而是完全处在整个编辑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6.
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辑的内涵“编辑”是个多义词.既指新闻出版机构对稿件的组织、审读、加工整理等工作.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网络编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网络编辑工作.二是指网络编辑人员。这里主要是从网络编辑人员的角度对“网络编辑”的定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7.
期刊刊名与读者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军 《出版科学》2000,(3):17-19
新创办一份期刊,首先有个角色定位问题。“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讲的位置,就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如果我们把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引入期刊编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编辑实践中美的建构邱建国【齐齐哈尔】编辑实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科学成果只有通过编辑活动的中介,才能最终进入流通传播渠道,从而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从美学角度论,编辑实践同人类的一切活动一样,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来运行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编辑工作?我们可以从工具书中找到种种解释和界说。例如,编辑工作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辞源》);是“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辞海》),是“加工作者的作品以供发表的过程”(《苏联百科全书词典》)是按照一定的计划,“以作品原稿为工作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整理编排,使之形成出版物的形态”(日本《出版事典》);等等。只看这些解释和界说,对什么是编辑工作,恐怕仍然不得要领。我们还需要作具体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把握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一、编辑工作是人类思想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  相似文献   

10.
学术刊物的编辑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在学术刊物的编辑程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强化编辑主体意识,通过发挥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服务作者、服务读者、服务科学、服务社会.文章对学术刊物编辑的主体性从工作的综合性、劳动的潜隐性、位置的中介性、形象的典型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角色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的权力与义务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那么,角色意识则可概括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等的认识和理解。角色意识强,对自己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认识深刻,履行义务的效果就好。报纸编辑作为编辑角色群体有机组成部分,其角色意识的强弱与所编报纸质量的高低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家报纸编辑整体的角色意识决定了这张报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也谈“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做嫁”作为一句源于唐诗的成语,其意思是只为别人默默无闻地辛劳。现在人们多用以赞扬为别人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对于编辑工作者,“为人做嫁”除了适用于对他们精神的赞美,是否可以作为对他们工作性质的比喻,许多人认可,也有人表示非议(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4期皋永利、胡春雨先生的文章《“为人做嫁”说不能揭示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一个比喻运用恰当与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关系到对于编辑工作本质规律、本质属性的认识。这是一个编辑学的基本概念的问题,讨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为人做嫁”这个成语被当代人所理解的含义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做嫁衣裳”的原义。也不能简单地引申为对出嫁人只起到单纯的装饰美化作用,从而推断出“为人做嫁”比喻编辑工作就会把编辑降格为“只决定和只能对形式美化的工匠”。“做嫁”在这个成语中已不单纯是“做嫁衣裳”和对嫁衣的形式美化了。而是引申为“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辛劳服务”。这种服务带有促成某种社会需求关系的中介性质,我们可以称之为“中介服务”。如社会上的劳务服务、家政服务、讯息服务、婚庆服务等,都具有这种性质。就以满足人们男婚女嫁的这种社会需要的社会服务来说,没有“做嫁”者的服务(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3.
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群体行为。在编辑学研究中,可以而且应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结果,将导致一门新的学科即编辑社会学的诞生。编辑社会学是编辑学科即编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编辑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基本研究内容,进而具体研究编辑组织、编辑规范和编辑角色,以及编辑价值、编辑报酬奖励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编辑美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有文化建构性质的边缘学科,无疑也与人类的一切活动一样,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来运行的。继续把编辑看成无美学规律可循的纯技术操作性的工作,抑或把编辑美学理解为只是和形式装帧有关的因素,其中的荒谬和落伍已是不言而喻的了。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的特殊性是由它处在作者和读者(观众、听众)的中间地位、即它的中介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知识丰富,使美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渗透力很强的科学,对美的追求成为各类学科普遍的社会实践。技术美学、工艺美学、建筑美学、园艺美学、生活美学等各学科美学的应运而生,便是证明。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更需要美学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而在新闻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的编辑,在美学与新闻的联姻中,自然是引人注目的对象。一名合格的编辑,应当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便是编辑的审美素养。一、编辑的审美中介位置编辑工作有三个重要特征:其对象是他人的精神文化成…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基本职能就是文化选择。编辑活动之所以在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产生,就是因为编辑主体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对规模庞杂、良莠不齐的精神生产粗创品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选择地传播给社会,这种构筑文化大厦的编辑选择就是一种文化选择。这种选择是沟通著作者与受众的桥梁、中介,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过滤器”,也唯有这种选择才是编辑主体最首要、最本质、最能与精神生产其他环节相区别的基本功能。意识到这一点,编辑主体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自身在人类社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负载的历史使命。只有把主要精力置于选择文化精品,才无愧于这种角色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电子出版物与纸介质出版物形态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开发、制作、出版中也有其特殊性。《辞海》中有关“编辑”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编辑“指新闻出版和电影等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或摄制)前的重要环节”。传统编辑仅是制定选题计划,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对出版发行工作却不需要操多少心。而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往往要负起电影行业中制片人的角色。也就是说,编辑首先要广泛了解市场行情及读者、用户需  相似文献   

18.
从杂家到编辑艺术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象化比拟的角度探讨编辑社会角色的演化,多闻于耳而少见于书面,我国较早或较系统涉及这一问题者当数张如法及其<编辑社会学>①,该书提出的有:"把关人"、"精神生产设计、规划与组织者"、"信息搜集与研究专家"、"社会活动家"、"园丁"、"受众的代言人"、"导演"、"杂家"、"文字加工大师"、"助产士"等比拟.其余,包括笔者,曾有过个例角色的分析论述②,而贴近于当代者尚未见有系统论述.本文从古今中外编辑角色的演化入手,侧重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变化,作了分析和批评,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一、适应读者 1.确定读者对象和读物起点从书籍出发,适应读者,吸引读者,最终创造读者,并从读者中提纯或过滤出某种对出书有用的信息,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出版物的根本目的所在。但是,创造读者的先题条件是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作为编辑,应该研究读者的层次、心理和兴趣,这是研究自己的编辑工作如何适应读者的基础。书籍与读者既然是一种“互动”关系,那么,要想适应读者,首先就有一个根据出版社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文稿,编辑具有三种身份:读者、编者、第二作者。在编辑过程的不同时段,由于编辑所处位置导致角色的变化,相应地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不同的编辑心态。业内人士常把编辑职能分为策划编辑和文稿编辑两类。这恰恰也反映出编辑过程中两个大的阶段:策划组织选题阶段和文稿加工阶段。正是在这两个阶段的运行、衔接和过渡中,编辑实施或者说完成了角色的换位,促使一部作品走完了从胚胎到出生的历史过程。美国学者麦卡锡(PaulMcCarthy)认为,策划编辑和作者撰写文稿是一种共生关系,因为“事实上,早在编辑在书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经展开了创造性的合作过程”。在编辑策划过程中,“作者和编者一起把某个概念或构想发展为很强的写作大纲或出版提案,然后把这份大纲或出版提案扩展为文稿”。即是说,策划编辑在文稿酝酿阶段的“提前介入”使传统的作者撰稿、编辑编稿的关系被彻底打破,编辑不仅是在创作之后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还在创作之前(初),从宏观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框架结构、层次等根本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目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形势下,许多出版社、期刊社都把对市场的研发放到了首位;根据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