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集林 《中国教师》2009,(Z2):27-28
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对体育课程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从树立教学观念、确立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创设教学过程、评价生命发展等五大层面实施人文关怀的重构,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学校体育课程为突破口,以人生命教育为视角,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着手,进一步提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育课程中教育模式、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而剖析二者的关系,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残疾学生作为一种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更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残疾人体育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的人文关怀理念,有助于残疾学生补偿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残疾人回归生活、融入生活、适应现实生活,实现残疾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而这些缺失无形当中影响了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学校通过开发、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下面笔者就以我校为例来谈谈个人体会。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需具备的要素(一)需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是素养教育在学校教育上的最高价值诉求,而素养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的最高目标也与此一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让学生具备生命、人文、科学、跨文化交际、艺术等五方面的高素养。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提出体育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树立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理念,为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赏识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真心赞赏学生;恰当应用不同的赞赏方式,及时鼓励学生;密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人文性,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去观照学校体育课程,探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体育课程如何促使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科学规律。它是解释体育课程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是解决体育课程中冲突的需要;是改善体育课程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合格的体育课程,需要培养出一种自然率真、追求自由、满足人的崇尚自然、自由发展的“人文性”的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在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时,人文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使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碧莲 《成才之路》2022,(7):133-135
人文关怀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既肯定了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又体现了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文章从中专政治课程教学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价值入手,并在对中专政治课程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郑彬 《学周刊C版》2014,(3):141-141
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关注和提高。英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一.缺少一定的自然语言环境;其二,跟母语教学的冲突、联系.使得英语教学的难度极大。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重视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赋、潜能在学校教育下得到充分、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