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珏颖 《中国教师》2010,(Z1):294-294
教学是师生之间全方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交流合作的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运用情感的语言、体态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驾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一核心理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丰富、有趣的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内涵,通过精心导课,创设情境,真情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人小情多。学生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情感,亦引导他们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之情,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良好情感、道德品质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备、充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典范之作。教师应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情感浸润学生心田,散发品质的芬芳。  相似文献   

5.
小语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耍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抒其情,语文教师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点,充分开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课堂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氛围,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 《成才之路》2010,(20):32-32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维的内在活动。教师要从教材上挖掘情感因素,认真设计情感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人格熏陶,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学要充分协调师生情感活动,让情感教育更好地渗透进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将语文情感活动推进到“春风化雨”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郭红琴 《文教资料》2005,(30):159-161
“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江苏省使用的是“牛津英语”,内容丰富,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良好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新课标和牛津教材的必然要求,我在“牛津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连接教师、文本: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灵魂,强化学生情感就必须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因此,做好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强调了课程不仅是文本知识,更是体验课程,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谈谈自己的做法。一、“一词一句总关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字、一词、一句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感脉搏,做到“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二、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情感体验的时空。如学习《三峡》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大屏幕上的长江三峡美景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态度。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发掘利用教材中含有的大量的情感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是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重要渠道;利用地理教材中蕴藏着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是地理教师作为“人师”的基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储开芬 《教书育人》2014,(10):26-2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巧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悟情、抒情,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  相似文献   

12.
薛雯 《学周刊C版》2019,(19):58-58
在初中阶段,道法课程在课堂上难以引导学生投入课堂中,学生在情感上不能得到满足,从而限制了对道法课程的喜爱。教师要让道法课成为学生爱听的课程,让“情感”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文主要对初中道法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学成功是靠“水磨的功夫”,并无诀窍可言。说穿了.“诀窍”就是“掌握规律”,以情感为纽带。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们常常会忘记孩子是有情之人,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一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因此,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相似文献   

14.
王慧群 《课外阅读》2010,(11):193-193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之美是教材之美与教师智慧完美融合的艺术体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与作者同哭同笑,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冲击中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教材文本内外的一切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让学生总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感动”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刘桂珍 《现代教学》2004,(12):24-2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去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网络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触发情感,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将音、像、动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使之与课堂教学的“情感场”相互交融,可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7.
王鸿 《华章》2012,(11)
从情感出发,用“心”与学生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挖揭教材中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等,最终达到“让中职生喜欢上地理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本文从文本诵读、情感引导、教学情境创设及感恩教育等方面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李峰 《小学教学研究》2022,(18):83-84+87
“道”为“德”之本体,“德”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问题情境、已有经验、学习活动、真实体验、师生互动”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道德认知中提升,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