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代替不了。”——钱梦龙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乎作家意外的神奇效果,正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在心灵深处的沟通与共鸣,无疑是优秀作品的最佳效果。读者作为作者的知音,读者由作品引起共鸣,是通过作品对读者的感发实现的。自然感发了作者,而作者又通过作品感发着读者,这就是所谓“兴”。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兴,便是感发,是指作品对读者的感发。这种感发,常常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兴会,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因而也常常会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情。读者…  相似文献   

3.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之乐学乐写。奈美纽斯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必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愉快作文就是让孩子们在欢乐和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融观察思维和表达于一体,将儿童的好奇与好动结合起来。从“乐”和“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使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从而创造出一个愉快的写作环境。以下谈谈笔者对愉快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4.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审美活动中,教师是读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他不仅需要理解作品的意义,还必须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也能理解作品的意义。具体来讲,教师是美的因素的开发者、欣赏美的引导者、创造美的推动者。1.美的因素的开发者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而学生只注重了教材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发现美的本领,美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这就…  相似文献   

6.
郑银凤 《现代语文》2006,(10):46-47
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说”在语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材向教师再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没有生命的僵死的材料,是不容置疑的范本,拥有确定性和真实性;教师是绝对权威,拥有对教材本的唯一解释权;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这些观念在语教学中被长期实践着。  相似文献   

7.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空白”也称“艺术空框”.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某些空白,让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去充填.这种不着一字的空白,提供了读者参与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能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接受者所领会和赋予的意义.正如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所说:“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  相似文献   

8.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报刊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出版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性”:既要充当读者,又要扮演作者。当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文章及其作者对话时,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作品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口味;当编辑准备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时,他又在扮演着“作者”角色。他站在作者及作品的立场上,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编辑角色扮演的这种“双重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编辑既能体会到读者的需要,愿望和‘体温’。又能非常尊重作者的劳动,成为作者的知音和作品的“伯乐”。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课程改革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之心。然而要做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扮演得恰如其分,既不是一味消极地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也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活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因为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认识水平不是一致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番话无疑告诉我们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1.
“现象”是康德建构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在这特殊的规定性中蕴含着对认识中主体性的肯定。在“现象”的生成过程中,康德更是处处彰显着认识中的主体性。康德在其“现象”说中所凸显出来的认识中的主体性,对于我们在现代探究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性、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性、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这一论断强调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的。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教育教学过程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他们各自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特征等个性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这包括道德情感及接受知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何及时处理这些意外的情况,使之不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或者说如何把这…  相似文献   

13.
诗人舒婷说过:“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都属于读者。然而,反观现实中的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的释放。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让所有的领悟、感受、认识都统一在标准的答案之下。这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存在过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它们最本质的区别是:以作者为中心;以作品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我们可分别称它们为“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立足于语文教学,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三种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家创作的作品与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笔者将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写作必须研究读者,这是由读写关系决定的。“写”是“传递”信息,是读的客观对象产生的行为过程;“读”是“接受”信息,是写的行为的延伸,是写作系统的反馈通道。这种“接受”与“传递”实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为依存,相互制约。从写的角度讲,只要作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不管其自觉不自觉,他们写作活动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读者的影响。作者如果忽视读者这个巨大的参照系,不以读者的“需要”来审视自己的写作活动,必然是无的放矢,对读者缺乏诱发力,产生不了积极阅读的心理反应。这样自然也就发挥不了自己的精神产品——文章作品的社会功能作用。所以读者研究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产生于认识过程,而积极丰富的情感又能促进认识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情感这一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也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所以把握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投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可忽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美术是创造美的过程,是美术家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个再认识与弭创造的过程,是了解美术家主观思想、意念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有的片面、简单,有的比较全而、复杂,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包括美术作品。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是发现美得过程,是对自己审美观念的摹写。美术家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观点,是他们的“胸中之竹”。  相似文献   

20.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之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