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李霁野、黄源深的《简爱》英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出发,对两个译本进行了评析,旨在阐释两个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对原文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以此为理论工具,探讨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文。分析表明,许译《长恨歌》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诸多层面作出了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张乔艳 《海外英语》2011,(8):221+235
朱纯生和杨宪益及戴乃迭夫妇的两个《荷塘月色》英译本各有特色。该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此两译本。研究显示:杨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朱译文在语言维及交际维的第二层面较多适应原文。  相似文献   

4.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马婕 《海外英语》2014,(16):116-1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该文选取林语堂和Davis的译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该文尝试建构"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国散文翻译的评析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为理论工具,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两个外国译者C.F.R Allen,Arthur Waley和两个中国译者卞之琳、许渊冲的<诗经·揉有梅>的四个英译文.通过分析比较,Waley,Allen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卞之琳与许渊冲在语言与交际维更多适应原文.综合来看,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多维度适应整合程度高于两位外国译者.  相似文献   

7.
选取康馨和任溶溶两位译者对《夏洛的网》的翻译,从翻译过程多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两个译文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艾伦秀》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相结合,简要阐释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的适应与选择,呈现给目的语观众准确而又贴切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为中国译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本文以此理论为视角,对《功夫熊猫》的字幕汉译进行解读,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诠释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特色。作为其作品翻译家之一,葛浩文也为其获奖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生死疲劳》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的第一阶段中如何进行自身适应而选择翻译此作品,第二阶段中如何进行多维度转换的选择来完成译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较好实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大规模对外传播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英译更需与本土译学理论相结合。该文尝试以胡庚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四字格的英译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判断四字格本身的历史性、结构性,以及在上下文语境中获得的修辞性、交际性,选择意译、增译、词性转换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校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体现着一所高校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校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维"转换是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可谓是其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的统称。文章试图结合校训翻译实例,就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校训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英译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审视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并对那些不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英译作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大家对此文都进行了翻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对比赏析两个译文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即语言、文化、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对比研究发现译文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了生态翻译学指导散文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