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陶澍著作①《陶文毅公全集》②《陶云汀先生奏疏》③《印心石屋文钞》④《印心石屋诗钞》初集、二集⑤《蜀輶日记》⑥《陶云汀先生题稿》  相似文献   

2.
陶澍和严如熤都是"湘系经世派"的重要成员,对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兴起,都有过重要的贡献。陶、严两家是世交,陶澍、严如熤不仅十分友好,联系密切,而且都能勤政恤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舆地经世,他们的《蜀輶日记》、《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等著作,不仅是当时经世实学的楷模,对政治、经济、军事都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江北日记》是记录朝鲜下层官吏崔宗范等三人潜入鸭绿江北岸地区实施调查内容的,反映19世纪中期鸭绿江下游中朝两岸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主要从其史料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即从该日记的体例、所反映的地区、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等三个方面着手,从而认为《江北日记》是研究当时鸭绿江流域朝鲜流民迁入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陶澍集》收录了陶澍的奏折、文赋、诗歌、日记,共约120多万字,分为上下两册。由王子羲,石彦陶,陈蒲清,陶用舒等同志标点整理。将于今年内由岳麓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库中的《陶澍全集》,把陶澍流传至今的著作,分为奏疏、文钞、诗歌、专书四类。共收单篇著作3400多篇、专书3种,是我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陶澍“全集”。《陶澍全集》的出版,对于全面研究陶澍,对于全面研究清朝中叶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全面了解湖湘文化,都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俞平伯先生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俞樾,道光庚戌进士,为前清著名经学大师,著《春在堂全集》五百余卷;其父俞陛云,1898年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精通词学,著有《蜀輶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等。作者幼承渊源家学,受到传统文化薰陶,奠定了雄厚学业根柢。1915年至1919年,他就读于现代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的历史地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地理志》中,通过比较《新唐书.地理志》与《旧唐书.地理志》在历史地理角度叙述的优劣,从行政区划沿革、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归纳了《新唐书.地理志》的历史地理学特征,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后记     
《陶澍年谱》一书,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终于以《益阳师专学报增刊》的名义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益阳地区人杰地灵,努力挖掘、整理、探索这个地区内的历史遗产,是生息、工作在这里的历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这本小册子的撰写,算是我们对这认识的初步实践,抛砖引玉,倘能因此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开拓这块处女地,则是我们不胜企盼的。  相似文献   

10.
来敏《本蜀论》,成书于三国蜀汉,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但此书对于研究古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即对《本蜀论》的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等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蜀王本纪》等书,说明古蜀传说在记述上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影响和文学作品传播之间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13.
从地理、文化、民族、历史地位几个方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南夷”一词在两汉历史文献中的基本涵义。在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用汉人“南夷”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南夷地区文化的独特性提出“南夷文化”这一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研究“南夷文化”。  相似文献   

14.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15.
任预、李膺所蓍的《益州记》,是常璩《华阳国志》后的六朝巴蜀地理名,宋代以后二书己亡,在唐宋类书、地理书和诗注中,留下大量的佚,但唐宋以来,史书方志多误署作,改窜原,或不能区分侨县与旧址,应当应用考辨。  相似文献   

16.
汉文文献中关于铁勒族的记载是研究铁勒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隋书》最早为铁勒立传,是研究铁勒史的基本史料。《隋书》之后编纂的有些史书在记述有关铁勒族的事迹时,以《隋书·铁勒传》作为蓝本,辗转抄录,没有补充新内容,所以只能作为第二手史料。但有些史书在参考《隋书·铁勒传》的基础上,增补前史所无的新资料,充实新内容,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本是个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名词,讨论中国古代学术问题,加上“传统”二字,是为了与中国近现代和西方加以区别,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是一个主要的特点,首先,它统一于道,其次,它有一系列与西方分科不同的范畴和术语,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百科全书式的,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其原则。方法,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性利弊兼存。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众对北宋朝廷从对立到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