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33):8
各级官员经常出现在版面上、镜头中,但这样的报道是真正的官员报道吗?真正的官员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怎么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在官员报道中,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哪里?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老问题。但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成共识的今天,  相似文献   

2.
张姝 《中国记者》2012,(1):86-88
在社会关注度高,众多媒体同题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抢占先机发现人物报道"热点"?判断"热点"?如何被"热点新闻人物"信任并接受采访?如何抓准时代感,以故事化的发展、精细的刻画和细节描摹来烘托主题?这些都是决定报道精彩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对于人物的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要如何塑造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呢?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叙述、还是从采访现场的细节和人物穿着的描写上都应十分注意。只有将人物细节描绘出来才能够给观众一个立体的人物报道,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理解此篇人物报道的意义何在。从人物的细微处入手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由表及里地表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2,(1):108-111
<正>对于天生就爱"磨蹭"的小孩子来说,如何才能学会高效管理时间?对于在未来励志成为科学家的小朋友来说,如何才能更近距离接触奇幻的科学世界?对于对机械领域痴迷的小车迷来说,如何才能清晰直观地看到汽车的内部构造?对于那些在成长之路上遇到困难的小读者来说,如何才能消除烦恼,以微笑面对生活呢……  相似文献   

5.
赵鹏 《新闻战线》2015,(3):98-99
就当下中国的现实来看,如何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如何实现中国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搞好利益分配?怎样加快改变破解各个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深度报道的重点。什么是深度报道?为什么而"深"?从体裁上看,深度报道至少是通讯一类的长篇报道,字数往往在3000字以上。但长度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人物报道、事件报道、主题报道都有可能是长篇报道,但一般不能算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人都知道做人物报道难,普通的民间人物报道尤其令人"挠头":如何既能把深藏平淡生活底下的闪光点、时代感挖出来,又能让读者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体验式报道成为我国新闻园地里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它以审美主体亲身经历事件或直接介入事件的全过程为主要特征,要求新闻记者能够近距离地感知、接触和体验报道对象,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贴近人、贴近人的内心和灵魂,让读者心潮随着作者的思绪而动,从而达到同频共振的目的,使新闻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张姝 《传媒》2006,(11):28-29
在2006年3月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作为学界的唯一人选,被推选为"2005年度十大创新传媒人物".作为传媒理论界的标杆人物,喻国明曾经为《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几十家媒体进行了调查、策划,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7年1月,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积极协办本次年会,此次作为协办单位的负责人,这位被传媒界誉为"媒介军师"的学者对于媒体如何进行创新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与喻教授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9.
人物通讯是反映新闻人物的事迹及成长过程的通讯报道,是通讯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物通讯究竟如何写,似乎很难回答。世界之大,千人千面,怎可能用一种形式去套呢?在这里只想谈谈近年来写人物通讯与接触人物通讯稿件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肖扬仰天长笑"照片受热议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政治人物报道的现状,提出了做好此类报道的操作理念,指出政治人物报道的繁荣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同时需不断提高各级官员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突围. 是的,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做<国家>特刊人物报道其实是一个突围的过程:从传统思维中突围,从经验手法中突围.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一个本质上的献礼工程.按照惯性思维,等待我们的几乎没有一个会是令人充满欲望的独家猛料,如何从故纸堆里挖出新故事,找到"二手货"的下一个卖点?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3.
正从庆丰包子铺的"习大大套餐",到家宴款待连战的陕西"biangbiang面",从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到旧照撞脸都教授,从"习大大"的足球情缘到蒙古国访问时的拉弓射箭……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互联网引发海量的关注、传播和评论。不经意间,一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新浪微博账号成为网民"近距离"接触"习大大"的"第一媒体"。与此同时,微博"媛媛Fans Cub"也l牵引着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在网上与"学习粉丝团"交相辉映,就像一对夫妻夫唱妇随。网友们可  相似文献   

14.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堪称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党面临的一次"大考"。对党报而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党报如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推动活动健康发展?其次,党报自身如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把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和成效体现到版面上?第三,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为此,新华日报从报道布局、作风文风、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立足"三个担当",进一步提升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正媒体在报道一些地方的负面新闻时,常会遇到阻挠,可有时候明明是正面报道,也被公关。这是为什么?百思不得其解,跟几个官员聊这个话题后知道,有些官员担心"引起关注"。坏事坏新闻会引起关注,可"好新闻"一样会引起关注。深谙舆论传播规律和官场规则的官员,对说和做有着一套很世故的经验,知道有些事只说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说,有些事这样说那样做。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引起关注"。如果是坏新闻,影响官员和政府形象,累及仕途,当然不想"引起关注",可是有些好事千嘛怕"引起关  相似文献   

16.
王扬 《新闻三昧》2007,(9):39-40
笔者所言的"小人物",不是从主人公的官职上说的,而是从报道的力度和影响方面而言。即相对于我们各家报社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策划的典型人物报道来说,"小人物"无论从报纸给予的版面空间来说,还是从报社投入的采访力量来说,以及从读者的关注程度和报道后产生的影响力来说,他们都属于轻量级的人物。由于这些人物不是报社或宣传部门在一个时期树立的典型人物,因此,他们在影响范围和产生的冲击波上,远远赶不上"典型报道"中的人物。但是,这样的报道又是我们企业报每天少不了的"小菜"。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如何把这类报道写好,如何把"小人物"写好,写美,写生动,写出"小人物"的精、气、神,写出"小人物"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现在什么能让地方党政官页畏若猛虎?答,突发事件中的记者,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伴有失职渎职责任,怕被记者曝光.常驻地方记者站的缘由,笔者经常接触党政和宣传部门的官员,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有关批评性报道,最好是有闻不报,最怕的是新闻炒作带来过度伤害,还怕"只监督不报道",因为近似敲诈,需要"灭火".  相似文献   

18.
在干部"四化"的"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在不少地方,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职研究生"学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官员的简历表中,就是一突出的佐证。"在职研究生"是个什么概念?聪明的人也一头雾水,糊涂的人更不知东南西北了。我们可从零星落马官员的揭秘里窥到一点奥秘,原来有的官员只有小学或中学学历,然而,由于读了所谓的"在职",就摇身一变为"硕士""博士"了!  相似文献   

19.
7月初,我们获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切丽·布莱尔将来杭州,这是个绝佳的国际新闻本土素材!我们对切丽·布莱尔并不陌生,但有关她和丈夫的各种资讯都是"二手货",如果能面对面作一次交流,对我们地方媒体乃至读者,都是一次近距离接触世界政坛人物的绝佳机会.  相似文献   

20.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