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逆向归纳法”就是通过“发现-归纳-运用”三个步骤米教学英语语法,改变以往“分析讲解规则-巩同运用规则”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逆向归纳法”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反转了语法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3.
林峰弟 《广东教育》2006,(11):27-28
《背影》是教科书的传统篇目,关于此课的教学方法论述颇多。但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却发现多数文章只是在“父爱”“亲情”方面纠缠,虽然在教艺上有很多创举,却未能真正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感人力量,不仅仅在言说父爱和亲情,而且渗透了生命意识,而亲子之情也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中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研读“父亲买橘子”这一高潮段落,再在对这一段落的品味剖析中,前后勾连,贯穿全文,解读这种生命意识下的亲情。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义务教材课本中《背影》一文,教读数遍,但每教读一次,感受不同,深感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精品。笔者将从三个层面对此文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5.
《阳光搜索》2005,(3):12-13
四年前,我是武汉一个专门替父亲开夜车的“的哥”。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7.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8.
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力图创新,却也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首先是采用了强制阐释的解读方式,包括“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导致将课文的主旨由表达“父子之情”扭转为阐述“生死之理”;其次是强行偏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内容,没有明确地训练阅读技能,而是着重探讨课文内容;最后是采用了强令接受的教学行为,不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而是设法强令学生甚至作者接受自己的解读结果.总之,可称之为“强制教学“.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在《背影》的开篇就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那么“父亲”的差事因何而“交卸”,“祖母”又因何而“死”,文中却没有交代。  相似文献   

10.
《背影》教学史上有三次大讨论,分别出现在1951年、2003年和2015年.其中以2014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所引发的“李韩之争”影响最大.“李韩之争”成为语文教学史上的关键事件,将《背影》的解读与教学推到一个新的学术层面,使其丰富的内涵和巧妙的艺术形式不断被读者咀嚼、品味.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把“言说角色”和作者混为一谈,或者是把散文的“言说者”当成了作者。特别是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类“纪实”散文,上面的说法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孰不知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3.
“我”流泪表现亲子之爱是《背影》的主旨。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在浦口车站,看到为我买橘子而艰难地攀越站台时父亲的背影,当父亲一切安排妥当而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背影。两次背影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我非女流之辈,多愁善感,而是大丈夫一个,年岁已二十。自古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使得我七尺男儿泪落沾襟?是父爱。我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离时两次流泪有别于文中的另两次流泪。在徐州见到父亲,得知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之职被除,又看见满院的狼藉不堪,顿时触景生情,倍感命运多舛;加之思念起去世的…  相似文献   

14.
朱生仪 《学语文》2004,(5):16-16,15
季羡林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并认为“《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是的,父子关系、父亲责任在新时期的理性反思,正是《背影》所蕴涵的真精神。要理解这一隐性题旨,仅凭以文解文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综观朱自清先生一生,挖掘其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结合其创作时期的文化大背景,方才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5.
16.
朱自清散文《背影》,以其浓浓的真情见长。而论受真情感染的程度,又在于读者的悟性,能否从朴素而含蓄的人物描写中,“悟”出作者的言外的不尽之意。文章的“含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了案例分析,从教学目的和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后作业布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是一代语言大家,透过其作品,我们欣赏到的不单是语言的质朴、凝炼,透过语言的层面,我们更能领略到的是其作品语言的深层魅力。“橘子”在《背影》中看来不起眼,却饱含意蕴,因为它不单是父爱的象征,更是朱自清文品和人品的着力展现。  相似文献   

19.
《背影》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了多次,但数这次感触最深。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真正从语言的细处,逐字逐句地揣摩,试图运用“对话理论”,在学生与朱自清对话之前,我尝试着先与大师交流,也许我们是“老乡”,话语一出,乡音一对,即道出了几分亲切。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界对《背影》的解读则涌现出异彩纷呈,更具有文化深度性和思想自由性的观点。而我觉得《背影》经典就在于它首先是抒真情,表真意,才会感人至深。在这个真心实意的基础上,其他种种解读才更加丰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背影》不仅写出了父子相互之间的深情,也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及忏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