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本文以《"我们就是她的腿!"》新闻连续报道为例,探讨了新闻记者如何用真情讲好新闻故事,让传播更有"温度",以期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法学以一种强势学科的姿态介入了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并且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着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立法"、"新闻审判"以及"新闻与隐私权"等问题,但研究者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闻传播的范式也在对法律,尤其是受众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与公共政策的研究中,媒体在什么角度介入公共政策,往往是决策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变量。新闻发布要增强专业化,首先就要去除本质上的"附属品"意识,更好地"嵌入"到公共政策的决策环节中间去,从公共政策层面上看,新闻发布工作的"嵌入"关键取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在新闻发布被"嵌入"之后,怎么有效地进行新闻发布与公共政策的配合就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同美国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特别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对新闻传播的认知不尽相同,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深入了解美国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可以看出,当代美国电视人的新闻观其实与我国的主流新闻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强调以受众为本,吸引和服务。本文从美国新闻节目的使命、采写手段、直播和现场报道三个方面着重探讨美国电视人的新闻观,对我们的新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珮铮 《新闻实践》2008,(12):43-43
笔者从香港来到上海求学两年,曾与不少内地新闻学教授及学子聊起业界的事情,很自然地谈到"红包"这个热门话题上。他们亦反问香港记者是否也有收红包的惯例,弄得笔者啼笑皆非。"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刊播以牟取利益为目的的新闻。其特点为:一则新闻能否刊播,不是由其新闻价值而是根据提供所谓"新闻"的单位是否给予新闻机构"好处"来决定。一些新闻媒体将广告  相似文献   

8.
《新闻·深一度》是以新闻报道的"潜望镜"、"显微镜"和"放大镜"为手段,深入探索并细心研讨新闻事件的深层次问题。它的设置功能,不仅在于彰显社会现实,更能帮助受众澄清事实,统一认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戴墨 《记者摇篮》2007,(9):12-13
让新闻"实"起来,让新闻"活"起来,让新闻"鲜"起来,让新闻在一种"温度"中感动读者,无疑需要记者的深切投入。深切投入基层,了解新闻事实;深切投入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深切投入人心,感受心灵诉求;深切投入情感,写出让人难忘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今传媒》2020,28(5):16-18
当前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对新闻伦理失范的关注点很少触及以传播正能量为目的的"暖新闻"。因此,本文结合"新冠"肺炎期间具有争议的"暖新闻",发现其存在缺乏人文关怀、过度消费女性及忽视公众情绪的问题,这可能引发负面传播效应、报道框架僵化和假新闻泛滥等问题。"暖新闻"的伦理失范折射出当前社会的伦理困境,本文则为学界和业界的新闻伦理构建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为了赢得大众的认可,近几年来,各种媒体都在挖空心思按照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制定了许多切实而有效的措施。如增强娱乐性、资讯服务性、强化舆论监督、媒体与受众互动等。而现场新闻以其鲜活性、时效性、真实性等特色,越来越受到青睐。有的新  相似文献   

13.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谢艳军 《东南传播》2016,(8):154-156
题文分离、屏幕视野、受众新阅读习惯与心理等因素致使新媒体新闻标题极其重要,可以说是一条新闻的半个生命。为了探析新媒体新闻标题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国内某知名手机网上54天594条新闻标题为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媒体新闻"标题党"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只有将真实、客观、准确等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与新媒体新闻标题悬念设置有机、有度地结合起来才是未来新闻标题制作的"王道"。  相似文献   

15.
经过对"比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比较新闻学"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课题,探索中可查阅的资料也比较少。文章三个部分分别从比较新闻学定义认识、中美新闻写作倾向以及新闻写作中的"妖魔化"现象着手,来探究中西新闻差异以及我国新闻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根据中宣部等四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对如何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活动和"八项规定",为县级电视台精简领导活动新闻、改进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服务群众水平提供了契机。采写制作出亲近、质朴、贴近百姓生活的电视新闻,无论是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表现的形式上,县级电视台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或"字之成为新闻有几个必要因素:一是必须有事实作根据,根据已有新闻事实作出未来判断.二是一定是受众关心的.有些单个的新闻事实是不为受众关注的,但因为可以"判断"出受众关注的结论,也可以成为"或"字新闻.三是有不确定性的判断.即使有最确切依据的"或"字新闻,也只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相似文献   

19.
谁说预见是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性和预告性新闻是以既定事实"预测本身"和"新闻由头"为主体,符合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原则,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并不矛盾。但是,将"将要发生或预计要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补充进定义,显然是不合逻辑、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韩远 《记者摇篮》2007,(9):52-53
"民生新闻"在广播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广播新闻"你播我听"的单向传播局面,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听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